心思缜密,观察入微——这是王旭对诸葛亮的第一印象。
他跟着庞统进到诸葛亮家,挨着窗边的桌案席地而坐,待诸葛亮沏茶的时候,庞统疑惑地问:“孔明,怎么仅看到你的姐妹,子瑜和令弟诸葛均为何不见人影?”
“他们随叔父外出游玩,恐要入夜方归。”诸葛亮淡淡笑道。
庞统略为思量,突然若有深意地问:“孔明可知我们的来意?”
“略有些猜测。”诸葛亮的微笑令人如沐春风,非常有亲和力。
“你作何打算?”庞统急问。
“唉!”
诸葛亮轻轻叹口气,只是不住摇头,全然没有接话的意思。
王旭皱眉接口:“此番诚心请求阁下出山共谋大业,何故叹气不语?”
诸葛亮看了看他,欲言又止。
这种神态令王旭无法找到突破口,禁不住看向了庞统。
庞统略为打量诸葛亮,迟疑着说:“孔明……我的眼光,你亦知晓,主公是少有的明主,如今投效也正得其时,而且主公亲自赶来邀请,以礼相待,为何还有顾忌?”
诸葛亮仍然沉默不语,仿佛在权衡什么。
这种情况令王旭非常疑惑,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愿效力刘备是因为曹操和江东已成大势,而刘备尚且是依附于刘表的小诸侯,纵然是明主,也已错过好时机,刘备是依靠诚心和仁义来感动诸葛亮,但如今的卫将军府不缺天时地利人和,而且他也不缺仁义,自是想不通诸葛亮为什么犹豫。
庞统同样迷惑不解,看着沉默不语的诸葛亮许久,他忍不住把自己早前得知的事实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他知道诸葛亮很在乎效力对象的仁德和品行。
果不其然。
诸葛亮听完庞统的话,神色变得愈加复杂。
“将军是兼具仁德与才智的明主,确有安定天下之姿。”
“既然如此,孔明何故迟疑不定,你我若协力辅佐主公,必能使天下早安。”庞统急声道。
诸葛亮轻轻摇动羽扇,目光悠悠地看向王旭。
“将军!卫将军府帐下已有贤臣良将无数,且尽皆功劳卓着,鄙人若效力将军麾下,恐难以发挥所长,只是徒养闲人罢了!”
王旭顷刻就明白过来,虽然诸葛亮说得委婉,但他确实懂了,诸葛亮效力的前提是——权。
深知诸葛亮心思的庞统迅速领会到诸葛亮在顾虑什么,他担心王旭误会诸葛亮要权是贪恋权势,立时便出声给诸葛亮台阶。
“孔明,依你我二人之才,无论担任何职,皆能卓越,早晚必能获得主公信赖,何必急于一时?”
诸葛亮缓缓起身走到门边,轻摇着羽扇眺望远方田野。
良久。
他陡然回转身,羽扇指着门外道:“将军,鄙人虽远在江东,却听闻将军府曾有动乱,对否?”
“不错,有人图谋不轨,意欲挑动内乱。”
“将军!”
诸葛亮笑了,羽扇轻摇。
“恕鄙人妄言,奸人挑拨仅是外因,实则源于派系争斗。”
王旭的眼神猛然转厉。
他确实有些坐不住了,三大派系的问题越加凸显,若不是因为他有绝对权威,恐怕早就暴露在世人面前,但这种隐患仅有将军府的高层文武察觉,外人都认为将军府高层上下一心,倘若此事已经天下皆知,便是大大不妙。
“孔明先生从何处知晓?莫非江东有传言?”
“那倒没有!”
诸葛亮从容地笑笑。
“鄙人是从卫将军府的政令和各类案件及布署中推论得知,也从未对任何人说起……这便是鄙人犹豫的原因。”
庞统含笑接口:“孔明是担心陷入派系争斗,从而难以得势?”
“不仅如此。”
诸葛亮摇了摇羽扇。
“从将军历来颁布的政令不难看出,将军在起兵之初便试图对汉制军政进行优化和改革,因而力求取得权力平衡和各方支持,而卫将军府今日的强盛证明将军的决策极为正确,但凡事有利便有弊,权力和利益的平衡导致派系出现,大致分为外来贤才、将军的亲眷和荆益二州本地的能臣。
如今派系已经形成,若鄙人效力将军,应该分于何系?若鄙人为求立足,择其一而入,将来深陷其中,又如何再跳脱出来尽展胸中韬略?若仅是分理些小事,将军麾下的贤才何其多,谁都能做,何须鄙人这点绵薄之力?
若将军麾下的贤才不多,鄙人亦有信心逐步改变,但将军麾下的贤臣良将不可计数,多有经天纬地之才,鄙人实难与所有人周旋,草率行事,不但陷自身于危局,更耽误将军的大事,反不如不做。”
庞统思量着插话:“因此必须从初始就独立于外,不卷进任何派系方能一展所长。”
诸葛亮轻轻叹口气。
“不错!鄙人一无资历,二无功勋,如何令将军相信鄙人,早前不好言语便是不敢多说,生怕召来祸端,只是士元不断讲述将军的仁义与才智,鄙人有心效力将军这等仁义的明主,因而大胆吐露肺腑之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之江山美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之江山美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