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篇赞范仲淹的事功文章,重点写事功。这段写法同上段不同,它没有具体条列范仲淹的种种功勋,而是把他同古代杰出人物作比拟,从总的方面加以极精练地概括。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太公即吕尚,又称太公望,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他们得遇商汤、周文王之前,都是平民,伊尹耕于萃(在今山东菏泽曹县北)野,太公隐于渭(在今陕西)滨。管仲,名夷吾,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燕国名将,燕昭王时曾大胜齐军,连下七十二城。淮阴侯即韩信,他曾向刘邦分析刘(邦)、项(羽)的有利不利条件,建议刘邦东取三秦(今陕西一带)。刘邦采纳其言,后来果得实现。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评说曹操、孙权,建议他西取益州(刘璋为益州牧),联合东吴孙权,共抗曹操,然后统一中国。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为实现这个计划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在天圣中监楚州(今江苏淮安)粮料院,母丧去官,时晏殊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晏殊不久后即任副宰相),闻仲淹名,召置府学,范仲淹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共万馀言。康定元年(1043),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庆历二年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威镇西北,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庆历三年春任枢密副使,其秋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又上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事。“居太夫人忧(为母居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暗用其《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范仲淹的这些经历,同伊尹、太公、诸葛亮、韩信等人很相似,作者把他同他们比拟,突出他早年身居卑位时,即已抱负远大,怀有治国方略,这样更能充分表现他对国家人民的卓越贡献;如果具体条列他的事功,反而显得琐碎而没有力量。
范仲淹是作者非常崇敬的先贤,对于他的文章,自然不能去具体评论其短长,文中只用“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两个生动的比喻,总的论赞,最后引出“有德者必有言”,“我战则克,祭则受福”,文章事功,双收作结。《宋史·范仲淹传》说:“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足见苏轼对他的崇高评价,绝非谀辞虚誉。
苏轼是一个至性至情的人,本篇就是一篇至情之文。一般地说,写一个人,从没见过他的面,很难写出感情;本篇却恰恰相反,从数十年景仰思慕而终未一见立意,把对范仲淹的感情写得像江河大海,深厚无比。在序引中抒情的不少,但像本篇这样感人的,却极罕见。盖作者心中本有无限深情,文辞又足达之。前人称此文是“率意而书”,“识度自远”(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三),“历叙因缘慕望处,情文并妙”(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卷五),都看到它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