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政论文,开创了汉代此类文字笔力劲练、内容充实、语言朴茂、气势磅礴的风格。清人金圣叹就曾盛赞《治安策》如海如潮,浩瀚闳肆,实为天下罕见的奇文:“夫此则真谓之海矣:千奇万怪,千态万状,无般不有,无般不起。则真谓之潮矣:来,不知其如何忽来;去,不知其如何忽去。总之,韩(愈)、苏(轼)二公文章,纵极汪洋排荡时,还有墙壁可依,路径可觅。至于此文,更无墙壁可依,路径可觅。少年初见古文,便先教读一万遍,定能分外生出天授神笔。”(《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
所谓如海如潮,忽来忽去,千奇万怪,千态万状,首先是指本文多变的风格和流畅的气势。作者仿佛是在与文帝当面对话一般,随时根据需要,改变着语气和节奏:时而如挚友谈心,娓娓道来,犹如细雨润物般的温柔;时而又痛快酣畅,无所顾忌,仿佛诤友瞠目而视,对面辩诘。如第二段述及“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时,注意设身处地为文帝切身利益着想,声明为治国而“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则大可不必,他所提供的策略不但能确保国家平安,还可保证文帝“乐与今同”,不必烦心劳神。如此措语,当然是为了诱使文帝耐心听讲,使论说易于入耳。然而如此委婉的语气,到第五段中却变得异常激烈,一个接一个“能”或“不能”的诘问,步步紧逼,简直令文帝无路可走;连续三个“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则又将文帝一切幻想击得粉碎,促使他于面红耳赤之后,猛醒深思。气势如此逼人,辞锋如此犀利,在历代呈送帝王的疏策中是罕见的,这正是贾谊政论文最可珍贵的风格。
贾谊这“天授神笔”除了能使文势忽峻急,忽缓和,首尾相衔之外,还能在议论说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运用文学笔法,使得后人读他的文章,感觉特别形象和亲切。穿插于本文论议之中的比喻,就极为奇妙。如说到“危险”,或拟为厝火积薪,或喻作病大瘇、苦跖盭;论及中央与地方的正常关系,形象地比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然而一旦出现反常,则又是“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的描画譬喻。其余将治国比作宰牛,把诸侯拟为髋髀等等,皆有出神入化之效,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夹喻的妙用,贾谊的丰富想象力还表现在不时的“夸大其辞”。这种明显带有战国纵横家文风的笔调,虽然难免会有危言耸听之嫌,但运用得恰当,却令平实的说理增添许多魅力。如本文极言“众建诸侯”的功效,称一旦天下因此而大治,“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不仅是初生儿做皇帝,就是天下只有那样一个象征性的君主——胎儿或已逝的帝王,也照样安宁无事。这就是《治安策》的奇效。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评议“洋洋至六千言”的治安之策,并将贾谊的文风与稍后的晁错作过比较,认为贾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但不管怎样,以《治安策》《过秦论》为代表的西汉鸿文,毕竟为古代散文史揭示了崭新的一页。其慷慨陈辞、雄辩滔滔的议政胆略,文势苍莽、笔力纵横的浑朴文风,足以“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