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不必多礼。”走到了这两人面前的四皇子也是分外的和善,他先是示意两人不必多礼,然后便是询问起了两人对宴会的感觉如何,“这宴席可还吃的习惯?”
“回殿下的话,礼部与鸿胪寺准备的极为用心,我们没什么不习惯的。”林瑾玉此时也是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四皇子。
有一说一皇家的人样貌都是不错的,眼前的这位四皇子看起来也是谦逊有礼,只是林瑾玉这么多年见过的形形色色之人多了,此时的他一眼就看出了四皇子眼底的那些不甘。
“习惯就好。”四皇子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林瑾玉眼神中的那点打量,此时的他依旧是挂着满脸的笑容,“只是我听闻状元郎与榜眼都不是京都人,有些担心两位在京城中生活不习惯,所以才多问了这么一句。”
“多谢殿下关心。”林瑾玉将自己心中的那些想法按了下来,之后对四皇子也是笑得分外客气,“朝中的诸位大人操办的十分用心,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既然没什么问题那我也就能放心了。”四皇子在说完这话后就像是真的放心了一样的点了点头,然后他又是看向了陶乐,“听闻陶大人是肃州人士?”
“是。”陶乐闻言也是规规矩矩的回答了四皇子的问题,“肃州银城人。”
听到这个地名的林瑾玉却是莫名看了一眼陶乐,只不过他的这一眼很快,在加上四皇子的注意力这会都放在陶乐的身上,所以一时间倒也没有注意到林瑾玉的这一眼。
“银城?”四皇子一时间也没能想起肃州还有这么个地方,不过此时的他也清楚陶乐不会在这件事上糊弄他。
进士们的籍贯都在礼部有记档,只要四皇子愿意去礼部一查就知道,所以陶乐在这件事上也没什么好糊弄的。
“一个小地方,殿下应该是没有听说过。”陶乐一看四皇子的反应就知道他并不知道银城是什么地方,此时的他倒是给了四皇子一个台阶下。
“原来如此。”四皇子在这个时候也是露出了一副了然的样子来,“是我孤陋寡闻了。”
“本就是小地方,殿下没有听过也是可以理解。”陶乐说这话的时候也是满脸的笑容,只是他说话的语气却是让林瑾玉又看了他一眼。
“虽是小地方却出了陶榜眼这般的人物,想来定然也是个十分不错的地方。”四皇子顺着陶乐的话往下说了一句,等到说完后四皇子突然觉得银城这个地名他貌似在哪里听过一般,只是一时间他还真的有些想不起来。
“殿下谬赞了。”陶乐说完这话后倒是给了林瑾玉一个眼神,这位四皇子一直就是这种没话找话的样子吗?
注意到这个眼神的林瑾玉也是回了一眼,他也是第一次见这位四皇子好不好,之前都是暗中交手没有见过面。
两人就这么在四皇子的眼皮子底下交换了眼神,就像是一点也不在意四皇子的反应一般,而注意到了这点的四皇子却只当是什么都没有看见一般。
“我瞧着那边的景色不错。”四皇子在这时候却像是终于选定了要先和谁说话一般,“林状元可愿意和我去那边走走?”
知道四皇子这是已经有了选择,此时的陶乐又是给了林瑾玉一个眼神,那眼神中满满都是林瑾玉要不要帮忙的意思。
看到这一幕的林瑾玉轻轻摇了一下头表示不用,然后他看向四皇子笑着应了下来:“好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穿成黛玉她哥后重启红楼》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穿成黛玉她哥后重启红楼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成黛玉她哥后重启红楼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