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道:“报卫将军,据说是司马昭率军下淮南,洛阳无人可督之,只得召司马孚回洛阳代之。”
姜维只听得又惊又奇,冷笑道:“即是如此,那就不是洛阳出了事,而是淮南出了事,我看大有可为啊。”
张翼对此也难得的赞同了姜维的观点,说道:“如今魏国由司马家当政,而司马家又以司马懿、孚、师、昭四人为核心人物。突然间要把司马孚调回京师,司马昭刻不容缓的南下淮南,看来王凌的谋反起了变化。”
姜维在军帐内踱步了一圈,沉吟道:“司马孚坐镇长安,是陈泰跟王经的后援,此等人物竟可舍下此处的大小事务由他人暂代,急切间回归洛阳,淮南必然出了大事。”
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司马师为人如何,我早有耳闻,此人心细如发,擅长隐忍的本事不弱于司马懿,当年的高平陵事变,一夜之间就召集了三千死士,数个时辰内控制洛阳,这样的本领,天底下找不出几人。”
张翼笑道:“莫非司马师在淮南是快要死了么?若不是统率有变,也不至于互相调配啊。”
夏侯霸仰天大笑,说道:“也不是没有可能,司马师若是真的死了,魏国大震,乃天赐良机。单说司马孚的无故离开,由他人代镇长安,这便是机会啊,我想此时的狄道城中的魏军,肯定是人心惶惶。”
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临阵换将的后果,魏国诸将不是蠢人,反而能者众多,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淮南定然是发生了不可预估的灾难,这才使得互相调守换防。
可以说,此时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姜维借着公孙修的指点,以离间计弄走了镇守雍州的郭淮,这才有了桃西大捷,而如今又生事端,更是形势变化之关键。
姜维欣喜不已,握紧了拳头:“我立即修书一封,请陛下支粮草以援前线,并告知关中诸事!”
——
司马昭南下的速度,是按照牛马舟车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抵达了乐嘉城的,当他率领亲卫入营,掀开军帐,一眼就瞧见了奄奄一息的司马师,不禁心神大震,缓步走了上前,泣泪道:“大哥,你——”
司马师微微睁开眼来,看了眼比自己小三岁的司马昭,轻声道:“不碍事的,我已等了你几日,唯恐兄弟二人不得会最后一面。”
“大哥你放心,不会有事的。我已知晓情况了,王凌所率的淮军在我眼中,便如同瓮中捉鳖,给我一点时间,必然诛尽淮南叛军,摘下文钦父子的人头来给你。”
司马昭心为之触动,热泪已流了下来。
他本来是想装模作样的哭一场,而如今他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伪装的还是真情流露,想到这么多年来兄弟间的情谊,不免悲从中来。
司马师虚弱地头颈不能弯曲,目光呆滞望着床帏,此时他的左眼已盲,眼前的世界也成了半明半暗,低声道:“昭儿——你,你站到右边来。”
司马昭连忙绕到右边的床沿,司马师这才看清了他的脸庞,沉思稍许,对汲布道:“去把桃符带进来。”
汲布领命应是,跨出了军帐,很快就抱着司马攸走了进来,他小小的身子躺在汲布的臂膀里,便如同一个小荷包。
汲布将司马攸轻轻放下,后者趴在床沿,轻拽着父亲的衣角。
司马昭反应过来,暗想:“大哥是要把司马攸托付于我。”
他瞥了眼司马攸,心情非常的复杂。
从血缘上来说,司马攸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
而在法理上的角度出发,司马攸是司马师的继承人,司马昭只是他的叔父而已。
司马攸非常懂事,轻轻地喊了声:“叔父。”
他嘴角直抽搐,点头道:“桃符几个月不见,又长大了许多。”
司马师恍忽了好一会儿,轻声道:“我若是死了,卫将军之位由你代之,桃符今后就拜托你照料了,他虽是我的养子,却也是你的亲生骨肉过继来的。”
司马昭点了点头,郑重道:“大哥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桃符的,卫将军之位我只答应暂代之,等桃符长大成人,便会交给桃符。”
司马师听到这里叹了口气,作为兄弟他又如何不知司马昭的性格呢?
只怕最后还是会把自己留下的政治遗产全部侵吞殆尽,司马攸能保住性命活下去,为自己保留香火不断都算是仁至义尽了。
他张了张嘴,始终不再说出话来,暗想:“我司马家一步步走到今日,铲除曹爽的同时也得罪了宗亲跟群臣,已到了没有退步的余地,只有继续向上爬,迁移魏鼎,笼络人心,最后由我自家取而代之。唉,曹操当年欺人孤儿寡母,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早晚还是要由我司马家再上演一出的。”
事实证明,司马师猜得不错,司马昭浑然没有把司马攸当一回事。
兄弟二人同时想到了改朝换代的大业,司马昭心中窃喜不已:“大哥这一走,我名义上暂代,可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只要潜移默化,逐再个拉拢瓦解,司马攸最多封王而已,帝位终究是要留给我这一脉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