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以上五场从头至尾横跨了近四十年的战绩,一向成熟稳重的邓艾难得地吐槽了一句:“孙权工于心计,短于用兵。”
公孙修心想这可以传信吴国,督促一下孙权,别让诸葛恪再干出蠢事,同时三军将士爆发瘟疫也是第六次伐合肥失败的关键。
只要克服了主将的贻误战机,跟突发瘟疫的扩散,魏军肯定是没有援军的了,留给诸葛恪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
公孙修当即唤来随军的文官,以口述的方式让文官记录下来,立即送往吴国,希望自己的肺腑之言,能帮助吴国拿下合肥。
至于蜀国就有点难办了,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可不好对付,公孙修也不知道刘禅愿意给姜维多少人马,若是兵不满万,那纯粹是小打小闹。
他想起一事,对邓艾道:“士载认为,蜀汉不走陇西,而是走子午谷奇袭长安,是否可行呢?”
邓艾愣了一会儿,随即摇头道:“行不通的。当年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便曾谏言要以子午谷出兵攻长安,此法冒险至极,诸葛亮以做事谨慎知名,自不可能采用这样冒险的计划。”
公孙修点了点头,要想满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中间的难点重重,以诸葛亮旷古烁今的智慧,自然能看得出来。
魏延向诸葛亮所献的时间是十日,率领五千精兵跟五千运粮兵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走,穿过子午谷北进,不出十天就能到长安,极其考验魏延的领兵筹算水平。
就算五千蜀军能达到这样的行军速度,还得保证不被魏军发现,若是魏军发现子午谷有蜀军的踪迹,立即可设防以逸待劳,全歼蜀军。
关于这一点,明末的高迎祥试过用五万人走子午谷攻长安,结局以失败告终,并赔上性命。
通过了子午谷,魏延的“要求”是守将夏侯楙会弃城而逃,粮食吃长安的粮库,或者劫掠百姓的。
这个因素也很玄乎,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跟信服的论据,夏侯楙会弃城,只是魏延的一厢情愿。
而且就算占据了长安,还得分兵挡住各个关口涌来的魏国援军,撑到诸葛亮从斜谷赶到长安。
魏延几乎只考虑胜,不考虑败,其中一个小小的因素都足以使其全军覆没,如此轻率冒进的用兵路线,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接受。
一直以来,诸葛亮北伐走的都是远路,他的目标向来就不是直接攻取长安,而是先吞下陇西,切断魏国与雍凉二州的联系,再以陇右的有利地形进攻关中。
自古“欲保关中先保陇右”,诸葛亮若是得了陇右,关中地带便无险可守,正如《通典》所记载的“登陇山而望秦川,极目泯然也”。
而得到了关中这个四塞之地,守住东面潼关、西面大散关、南面武关、北面萧关,就能将强敌拒之门外,加上八百里秦川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能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民养兵。
邓艾听公孙修一路讲下来,提到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七字,摇了摇头道:“若是在秦汉之际,此七字为至理名言,可如今的关中,自董卓以来,就没有回复元气,从董卓此等武夫压榨关中百姓,再到董卓一死,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被贾诩蛊惑,拒绝投降朝廷,反而攻下长安,又遭遇了第二度的破坏,甚于董卓。”
公孙修哦的一声,按照邓艾这一说法,此七字似乎在三国时期不能有效果。说来倒也不错,关中经历了当时的大乱,史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他沉声问道:“那这样说来,即便得了关中,也无法一如往昔?”
邓艾“嗯”的一声,眼中闪烁着光芒,认真道:“即使当初曹操控制了关中,要面临西蜀刘备、东吴孙权,还有对关中威胁最大的西凉马腾,根本没时间腾出手脚来恢复关中的元气。除非——除非天下先致太平百年,关中得以稳定治理,方可复此语。”
公孙修听到这里,嘴角都不由得抽搐了几下,可也明白,即便三国结束,西晋短暂统一后灭亡,关中依旧是一片战乱,中间隔了个南北朝,至北魏时期的关陇集团兴起,这帮地主豪强拥有了关中大批的土地,对关中、陇右一带重新开发,孕育生机。
直到隋唐后,“得关中者得天下”七字才名副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董卓、李郭等武夫对关中的破坏影响之大,遥想当年的关中,必然是尸骨如山,百姓相食的惨状。
公孙修望着夕阳西下,长叹一声,拨转马头准备回碣石城,对邓艾道:“走吧,回城了。”
邓艾一愣:“王上不等到明日一早看日出了么?”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足以。看不看日出,意义不大。”
他出神地想了一会儿,心想还得背两句秀一下,高声吟道:“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能得聆听王上的佳句,观沧海日出,已是旁枝末节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