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的堤渠整治,当然需要能以此为先务的官府出面组织。
杨文岳微微颔首,这种活官府都不管,多是本地大地主组织的。
至于规模较小的墩坝修筑,则顺德、新会、香山诸县滨海百姓早已付诸行动了。
现在他们全都跑了,那这些田地自然是归锤匪所有,该分润分润,他带来那么多流民,正好与本地百姓夹杂在一起分田。
当然更让杨文岳惊诧的是广东的耕田面积不断的加大,甚至在罗扶山上,利用瀑泉的自然流水,都改造出了一年两收的“天田”。
甚至有些地方的稻米一年三熟,就这样本地百姓的粮食都不够吃。
他们所持的大米都是要从交趾以及广西方面的输入,所以出现饥饿事情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在大明官方海商的把持下,许多地里都是种着经济作物。
“龙眼、甘蔗、烟叶、棉花、香、青靛(染料)等等,以至于民富米少。”
杨文岳听着本地人的说法,眉头微微一挑,他说的这个民富应该不包含普通百姓,甚至连一般的小地主不配被称为“民”。
“这些东西贩卖到哪里?”
“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顺德等地的龙眼、荔枝也可以远贩江南玉山各地。
至于广州的白糖更是南走澳门,到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泰国)、吕宋、远销东西二洋。”
自古便是利益动人心。
这些经济作物往海上走一遭,那价值要比大米强上不知多少倍。
杨文岳左思右想,也觉得普通百姓纵然是种植这些作物,也干不过那些大地主。
他翻看册子,又拿着望远镜瞧着一望无际的族田。
这种情况在广东极为常见,几乎是一村一族。
许多人都是从外地迁徙到广东,同一姓而分数宗,大丁口有数千口,小丁口几十人。
自从朱熹在《家礼》中提出族田,不得典卖后,一直被写入家规,具有私法的效力,待到清朝章总时期,又成了国家之法。
以至于族田越来越多,甚至在一县内占据百分之六十的田地也多是常态。
但他们早就忘记了要救济族中贫弱之人的规矩,成为高高在上的剥削者。
纵然是同族之人,也有不少人背井离乡,下海当了海盗讨生活。
杨文岳知道族田,但没想到广东这里的族田问题是如此尖锐。
当真是“造反”的好地方啊!
“族田是各种各样方式多起来的,我家的族谱也记载着告戒我等后世子孙莫要多留浮银,多购置土地。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以免被强盗所抢,或者把浮银放出去生息,总之家里莫要留太多的浮财。”
杨文岳瞥了他一眼,没多言语。
他相信那些没有田地的族人,会很痛快的响应锤匪的瓜分田地的政策。
目前的问题是先解决大家吃饭问题,即使占据广州能占据如此大的利润。
可中原各地都在闹旱灾,此地稻米一年两三熟,就算运输困难,也得先积粮,卡他们海盗的脖子,叫他们认清现实,谁才是这片地盘的主人。
杨文岳在山西边境为了对抗官军的袭扰和派遣谍子。
他发展大批百姓作为农兵作为储备和探子的有效经验,给他们分发田地,先种上一年粮食,解决温饱问题。
他们自然会帮忙守卫各地相互团结起来。
只要不给他们提供澹水、食物,想要购买那些有经济价值的东西,都去屯门和澳门两处。
杨文岳把自己在广东走访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整理成了一本厚厚的文书,派人连带着赵小五发现的花生种子一路护送回去给大帅悄悄。
给穷人分田地这件事,在广东也是头一回见,什么不被大明承认的胥民也都可以登记在册,几个人相互作保,都可以上岸建造房屋居住。
尽管锤匪分发族田以及没收所有田地重新分配的事情,在广东又掀起了一次来自大地主士绅们的反抗。
因为锤匪开始打击官军,打葡萄牙人的时候,都无所谓。
他们皆是认为,无论是谁来广东,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都得跟大明一样靠着他们。
可当锤匪的锤匪向他们砸来的时候,这些人自是坐不住了。
但应对这些叛乱,赵小五显得更加得心应手,给这些大地主士绅卖命的人,至少在装备上要比明军好上不是一个档次。
甚至还能与锤匪进行火炮对射,连准头都不错。
这些消息被郑芝龙的兄弟全都传送给了他。
郑芝龙看着锤匪的所作所为眼皮子直跳,他觉得锤匪实在是太擅长收买人心了。
这种事比他干的还有魄力。
“爹,中原大乱,李自成攻破洛阳杀了福王还煮了吃,张献忠攻破襄阳杀了襄王。”
郑森把刚刚打探出来的消息和盘托出。
正在感概锤匪邀买人心的郑芝龙闻言抬头叹了口气:“大明越发的孱弱了,这伙流寇怕是要成大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驿卒开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驿卒开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