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锤匪在广东搞这么一出,郑芝龙相信那些百姓大多都愿意臣服于锤匪,接受他们的统治。
“大哥,这锤匪当真是来者不善呐。”郑芝豹脸上的神色很是不好看。
要是等锤匪夺取天下之后,在福建也这么搞,他的几千亩土地,岂不是全都给了穷人?
“我们得想法子搞他一波。”
“急什么。”
郑芝龙摇摇头,锤匪若是出海的话,还可以搞一搞。
毕竟大海上风浪极大,一次沉几十艘船都正常的很。
在陆地上,这种事是没法搞的。
光是被贺今朝派过来的先锋战力就如此强悍,待到他大军来袭,郑家还剩下多少反抗之力?
难不成要放弃祖宗留下的家业,逃亡海上?
这种事是郑芝龙不愿意面对的。
况且他认为贺今朝既然想要掺和海运,就绕不过他,定然不会向广大那种模式来对付他。
郑芝龙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被人需要才是有价值的人。
他认为自己是被人需要的。
每逢大事的时候,郑芝龙虽然会召集郑家的兄弟们开会商议,可实际上还是独断专行,他自己心里有思考。
既然锤匪那么想要掺和到海运上来,大家就是有着极大的合作基础。
海洋足够大,南洋这边听他郑家的旗号,还有荷兰海盗在周遭肆虐,与他共享去日本贸易的机会。
其余各地早就有更多的夷人在当海盗海商获利。
再多一个贺今朝,也无所谓的。
就锤匪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实力以及野心来,郑芝龙心中是有些期待的。
毕竟以往的朝廷根本就没有重视过海利。
若是朝廷重视起来,便是往更远的地方横行,去占据那些夷人的地盘,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更何况贺今朝目前的需求只是当供应商,郑芝龙是极为欢迎的。
跑船的次数多,那获利自然就越多。
支撑跑船的,就是货足够多。
归结到底,还是利益更懂人心。
广州的商贩对于锤匪是热烈欢迎的,废除了苛捐杂税。
佃农以及奴仆对锤匪也是欢迎的,有了自己可以租种的田地,还能让他们十年后购买。
唯一不高兴的便是士绅,因为锤匪不是在割他们身上的肉,而是在要他们的命。
幸运的还能跑,运气没那么好的,在经过百姓审判之后,脑袋全都挂在了城门楼子上。
锤匪在广州施行的仁政被传播开来后,周边的贫苦百姓日夜盼望着王师能够早到。
更多的士绅开始把圈养的海盗叫回来,保护挣下的财富。
许多海盗都是上了岸就是有身份的人,多是士绅在背后支撑的。
官府越实行海禁,他们就越能赚钱。
这些人才是最不愿意让别人也来分一杯羹的人。
故而朝廷一旦有开海的声音,便会遭到一大群人的反对,除了少部分脑瓜子不好使被人当枪用的之外,大多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远在广东发生的事,在小范围的传播,根本就不可能迅速传到外面。
辽东的皇太极也没有闲着,在他布置清兵于义州筑城屯驻的时候,张存仁再次献上了夺取锦州的计策。
作为祖大寿的副将,他一心想要把祖大寿拉下水。
凭什么你跑了,让我们当汉奸?
要当就一起当,甭想跑。
张存仁希望皇太极能够以屯种为主,但是要率精锐士卒直抵锦州,在号召蒙古人前来。
同时要俘虏大批辽人,利用他们当间谍,散播我大清招抚的政策。
张存仁相信以清军的待遇绝对吊打明军,纵然是关宁军也比不上。
因为他就是关宁军出身。
张存仁对辽东战事的分析和建议,让皇太极极为满意,坚定了夺取锦州的信念。
皇太极在围城之前,亲自到锦州去视察,顺便又写了封招降信,劝祖大寿赶快投降。
即使皇太极知道是无用功,但是都到了鱼塘,不甩两杆子是说不过去的。
皇太极在写招降信之前,许多关宁军旧人也连续不断的给他写信,但祖大寿一封信都没有回复过。
属实是已读不回的好习惯。
这一次祖大寿对于皇太极情深意切的招降信,倒是颇为不屑。
这次皇帝不知道发了什么疯,或者说底下的官员也好像是吃错药了。
从天津运到辽东的米豆损耗极小,可谓是这么多年头一次了。
祖大寿甚至怀疑是不是这帮孙子忘记漂没了。
洪承畴总督辽东要与清军对战的事,祖大寿是知道的。
这洪承畴已经超过杨嗣昌成为崇祯心中的第一文臣了吗?
但是那帮臣子是怎么都站在洪承畴后面,帮他好好做事的这件事,着实让祖大寿想不明白。
大明已经孱弱到根本就无力阻挡中原的流寇,更是坐视锤匪贺今朝占据三省,而毫无收复之意。
就如同他们想要与关外的清军对抗一样,有心无力。
早干什么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驿卒开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驿卒开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