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不得卢象升宁愿战死,也不愿意逃跑,运气不好的话,结局不过是在西市口一起被处斩。
从三十六人变成三十七。
唯一的幸运儿吴国俊站在人群当中,看着一波波大明忠臣被皇帝下令处死,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反正皇帝真要敢杀了他,以他的战绩,就是自掘坟墓。
吴国俊可是崇祯剿灭锤匪,灭杀皇太极的希望。
所以崇祯也是轻拿轻放。
帝国的无双上将,皇帝真正信任的靖辽侯则是在思索着贺大帅什么时候能够入主中原?
他倒是觉得按照清军的尿性,过不了二年,还得继续入塞劫掠。
倒是不着急直接入主京师,毕竟清军对于劫掠这条路极为熟悉,大军也不好堵截。
崇祯真的是发怒了,处斩了这些人后,几日都不允许他们的家人奴仆收尸,还都给赶出去了。
内阁成员建议崇祯从轻发落,毕竟皇后要生产了。
崇祯则是反驳,祖宗封疆不能保住,要儿孙有什么用?
朱由检是想要用重典让余下的大明文臣武将为他效死。
可按照目前的情况而言,大抵是起到了反作用。
毕竟谁干事谁就死,不是死在清军手里,就是死在皇帝手里。
不干事兴许还能不死。
属实是陷入了闭环逻辑。
皇太极发动第四次入关征明,以中原为目标,入关五个月,辗转二千里,凡旌旗所指,无不如意。
两路清军共败明军五十七阵,破七十余城,俘获人口牲畜将近四十七万。
黄金不足五千两,白银不足百万两。
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可是清军士卒揣在自己兜里的,谁能统计出来?
除去杀明军各路官员,生擒了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x与y(不认识字),监军太监冯允升。
刨除清军所杀的文武官员,大明皇帝也帮他们杀了不少。
清军杀一波,大明皇帝杀一波。
大明的损失,从里到外可谓是极大。
中原地区的广大百姓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光是清理济南城的尸体,就足有十三万。
全城财物被劫掠一空,以至于好长时间,城中都无人居住,且容易害了病。
大明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向大明皇帝朱由检呈上了他调查结果。
自京郊庆都到顺德,千里之间,一望荆榛,四郊瓦砾。
整个畿南郡县,民亡十之九,种种惨状,目不忍睹。
人口牲畜被杀以及掳掠,劳动力锐减。
大牲口在没有机械出来之前,可是重要的劳动力。
如此行径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重要的破坏,崇祯纵然是想要恢复,根本不可能。
许多死里逃生的百姓,都想着要逃离这些地方。
下一波清军再来,还能保住性命吗?
即使皇太极在出兵前告戒诸多士卒,严禁烧杀抢掠。
但清军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可实际上,为了破坏大明的统治,补充大清所需要的劳动力,他皇太极才是真正进行有组织的集体抢掠最大主谋。
所以一个人嘴上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他做了什么。
相比于清庭的战略成功,明廷面对皇太极发动的第四次征明战事,内部矛盾重重。
党派纷争愈演愈烈。
掌握大权且被崇祯深信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直认为,以大明目前的财力或是兵力,都不足以和大清对抗。
所以坚持对清采取守势,千方百计的想要与清廷媾和妥协。
宣大总督卢象升则是表示强烈的反对,坚决拒绝和清的和谈,当众刺激皇帝,动摇他们的讲和议和。
而杨嗣昌在后来的军事行动当中,则是以减少对卢象升的兵力相报复,导致卢象升所率将士全部阵亡。
毫无疑义,从对待这次清军发动掠夺战事当中,最大的误国者就是崇祯!
他本来倾向于杨嗣昌主和派的主意,但又不想明确表态,直到清军兵临城下,他又不敢承担对清讲和的责任,生怕耽误自己“小尧舜”的名头。
结果让杨嗣昌戴上了一顶主和误国的帽子,被群臣攻击。
表面上,崇祯一直装作主战的姿态,在卢象升面前否认朝廷说过议和的事,使得卢象升决心和清军血战到底。
可又不给他相应的兵力和权力,对于杨嗣昌的掣肘视而不见。
崇祯对战是和的举棋不定,出尔反尔,文臣武将皆是无所适从,在战场上,以至于一败再败以至于惨败!
即使杨嗣昌、高起潜等人也要肩负重要,但说到底,问题根源还在崇祯那里。
但是没有人敢说皇帝的问题,皆是指责杨嗣昌。
有言官含沙射影指责,有言官就直接上误国四大嘴,希望能像对待袁崇焕那样处死杨嗣昌,以儆效尤。
崇祯大怒,再次把弹劾杨嗣昌的言官给贬到吴国俊手下戍边,清军来的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去死呢?
谁敢弹劾朕的小杨,谁就滚蛋。
但是崇祯如此偏袒杨嗣昌不仅没有让他感动,反倒是让杨嗣昌深感不安,屡次上书想要引咎辞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驿卒开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驿卒开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