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虽然杨鹤被锤匪贺今朝所拦截,关在山西的监狱当中。
但崇祯对杨嗣昌的感官很好,尤其是发现他有军事才能之后,比他老子强上不知多少倍。
可惜杨嗣昌的继母死的不是时候,现在夺情也把杨嗣昌给叫来了京师。
杨嗣昌上了三次请辞,被崇祯拒绝,这才在战事结束后到达京师。
杨嗣昌在居丧期间自是没闲着,努力的学习充实自己,就是避免有朝一日走上他爹的旧路。
因为身居高位,结果没整好,反倒还落入了贼寇的手中。
崇祯召见杨嗣昌的时候,因他侃侃而谈,才思阔达,且工于笔札,富有辩才,又颇能揣摩崇祯的心思。
杨嗣昌与历任兵部尚书那种木讷卑微的样子截然不同,且言谈当中充满了自信,被崇祯视为能臣。
杨嗣昌受到皇帝的数次召见,而且都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几乎是言听计从,激动的拍桉叫绝,大呼恨用卿晚。
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爹的缘故都疏远他,反而极为赏识,让杨嗣昌感恩戴德。
杨嗣昌为了报效大明,接连不断的向皇帝陈述他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他提出深思熟虑,可以摆脱大明内忧外患的三大方针。
第一便是攘外必先安内。
匪是必须要剿的!
第二必先足食然后才能足兵。
第三必先保民然后才能荡尽贼寇。
杨嗣昌的三条施政纲领,以及一系列提出来的建议,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因为他爹的缘故,收集了锤匪不少资料。
至少贺今朝做到了保境安民,足食足兵,才能够横行西北,无人能挡。
西北那种苦寒之地,历经天灾人祸,能有多少耕种的土地?
能有多少可以充当士卒的人口?
贺今朝都能依靠那些贫瘠的土地拉起一大批人马,横行京畿,甚至还能打的清军狼狈逃窜。
大明拥有两京十三省,只要也能做到,区区锤匪算个屁啊?
杨嗣昌也看出来贺今朝是外强中干了,他麾下的人口不足,否则为何要不远千里的从京畿附近抢掠人口呢?
崇祯对于杨嗣昌的理论在一开始还是有些迟疑的,毕竟这是老生常谈。
朕每年花几百万两银子,如何不足食了,不保民安民了?
但杨嗣昌就是会说话,他向崇祯强调自己不是老生常谈,也不是重复的空话套话。
清军二次南下所显示的外患,与正在蔓延的流寇驰骋中原的内忧。
两者之间孰先孰后?
这是在战略上无法回避的抉择,也是兵部尚书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否则东一锤子西一棒子,本就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明廷,根本就无力两方招架。
别看擒获又杀了闯王高迎祥,但依旧没有让那些起义军感到害怕。
死了高迎祥,李自成又接过了闯王的称号。
特别是一个不曾称王的锤匪贺今朝,那更是反贼当中的大贼头。
别看他的声势没有李张二人大,但这小子蔫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宣大总督必须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担任,卢象升就最为稳妥。
足可以避免锤匪再东行畅通无阻的来到京畿附近作乱,一旦贺今朝攻进京城,那整个大明的社稷都会遭到颠覆。
不可不防!
尽管锤匪只到达了昌平城,可崇祯自是晓得当年进皇宫杀皇帝的幕后指使就是贺今朝。
尽管张献忠等人掘了中都皇陵,清军焚毁了天启的皇陵,可都跟贺今朝比不了。
因为那些都是死人。
贺今朝是想要当今天子的性命,这让崇祯如何能忍?
以前是因为没有多少精力,底下的朝臣对于锤匪也多是睁一只闭一眼的。
难得新任兵部尚书上来就针对锤匪。
这让崇祯感到极为痛快!
像杨嗣昌这种有眼光的人,自是不在少数。
早在一年前,兵科给事中就提出来六条,劝廉须养廉,足兵宜足食,灭奴先灭寇,振食先赈灾,安民勿扰民,遴才。
对于这六条,崇祯只是批准了第一、四六条,剩下的三条过于空洞不切实际,不如不搞。
如今杨嗣昌出现了,他不仅提出了方阵,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皇帝似乎认为安边第一,荡寇次之,微臣认为必先安内方能攘外。
为了让崇祯更好的理解,他把天下比作身体,哪里出现差错了,就先按照轻重缓慢图之。
九边从宣大往后,有几个还属于朝廷?
那锤匪控制西北后,竟然可以驱使蒙古人与清军作战,还进入京畿附近逗留,足以见识到他的强大。
此言听得崇祯连连点头,当时听闻贺今朝来京畿附近,着实是让崇祯失态了。
连反贼都敢来捋他虎须,那大明天子威严何在?
紧接着杨嗣昌便希望能够增兵增饷银,以保证士卒足食。
在此之前,洪承畴、卢象升都不止一次的向皇帝指出敌强我弱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驿卒开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驿卒开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