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中在暗度陈仓。
耍的好一手计谋,先前数个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当时河东道太原府的官员都是在场的,袁淼自然是反驳不了的。
在袁淼接连承认之中。
王正中便来了一招无中生有。
直指当日袁淼进入太原城后,与那王德厚发生了不逾越的事实,乃至于发生了争斗。
而在当日,袁淼他并没有与王德厚发生任何的争论。当日他之所以不留宿王德厚安排的宅院之中,也是因为看出了王德厚另有所图。所以他才婉言拒绝了王德厚的好意,而是住进了行军总管衙门。
但是现在被王正中这样一问,袁淼如果说没有的话。
在场的这些群臣,则会怀疑,乃至于质疑袁淼回答的真实性。
因为人都是这样的,会存在一种连贯性的习惯。
当袁淼他接连承认事实的时候,再一次被审问,甚至是问题最重点的时候,所以人即使没有得到答案,也会自发的认为事情就是如王正中所说的那样。
当日,在太原城中,新丰侯他确实是和王德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看着一下子变得沉默不语的袁淼,王正中脸上的挂着一抹属于胜利者的笑容。
老程在一旁干着急,连同着身后的一系列武将勋贵,脸上都流露出紧张来。
而房玄龄,则是目露深思。
事情到如今,这位执掌帝国政务的宰相,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
那马来,乃至于是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正中,之所以弹劾袁淼。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瞬间,房玄龄想到了很多可能。
是世家与新贵的利益之争?
还是文武之间开始产生不合?
亦或者是这些人,想要将最近的灾情压下去,而在朝堂上转移所有人的视线?
无数种可能,浮现在这位帝国宰相的心中。
同样的,这种怀疑,也开始出现在袁淼的心中。
目光所及之处,他相信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的帝国武将、新起的勋贵们,也闻到了一丝不同之处。
即将去职还乡的那位江南谢氏的礼部侍郎。
谢老头子缓步缓声的走出班列。
王谢世家,在江南与长安朝廷里,一样拥有着巨大的政治力量。
谢侍郎站到了中间位置,看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开口谏言:“陛下,如今河东道都知兵马使王德厚之死,其中或有情弊。然火药实乃新丰侯所造,于情于理新丰侯都该去职待家听参!”
谢老头说的很是平缓,表面看似乃是为了缓和朝堂之上紧张的局势。
但实则,却是要将袁淼身上的职务和权力拿走。
终究,这位江南谢氏的老人家,还是选择了站在同为世家的一方。
而真正的目的,袁淼他大抵也能够想的出来。
当自己身上的职务,无论是右武卫将近,亦或者是火药工坊、骊山营的执掌者。当自己被夺职之后,必然会出现权力空洞。到时候,眼前的这些人将会如饿狼扑食一般,扑向袁淼留下的权利。
河间郡王李孝恭冷哼一声,从武将班列中站出身来:“陛下,十六卫军务繁杂,贸然调换将帅,与长安安危大有弊端。更何况,火药生产乃是国朝机密,如今只有陛下与新丰侯清楚知晓。再与旁人知晓,与帝国毫无利益!”
李孝恭这番话说的有些过,长安的安全并不会因为袁淼一人的去职,就会出现危险。但将这件事情,和国度、皇帝的安全扯上联系却是必要的。十六卫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拱卫帝都,保护皇帝及皇室安全的。
而火药的生产制造,事到如今更是被牢牢保守着。
如果袁淼离职,新的官员必然是需要了解火药制作工艺的。
河间郡王乃是皇室出身,更是身在军方。李孝恭此时的态度,大抵已经算得上是代表了如今,站在这座殿堂中的军方人员的意见。
坐的高高在上的李世民,看着眼下越来越多站出来的臣子,心中已经渐渐的有些担心。
眼前的这一副局面,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想到了很多。
文武之争!
新旧势力之争!
由御史马来、御史王正中,乃是于礼部谢侍郎的站出,都是代表了文官,代表了世家的利益。
中书令房玄龄,乃是新丰侯的丈人,更是隐隐代表着山东世家的利益。这一刻,也站在了新丰侯的身前。
而河间郡王,无疑是代表了军方,在暗暗的力挺着新丰侯。
于是,李世民看向了如今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以及侍中高士廉。
这两位乃是出身陇右,更是如今朝堂之上不少官员的代表。
长孙无忌乃是李世民的妻哥,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父。有着这层关系在,李世民往往在帝国的决策上,向来都很是信任这两人的,尤其是如今虽然只担任吏部尚书一职,而为入三省成为宰相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同样看到了来自于皇帝的注视。
这一刻,身为吏部尚书,多年为官的长孙无忌,却是迟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贞观传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贞观传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