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门面】,《流浪地球》无可避免地会被拿来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做对比。
平心而论,这一次除了剧情上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小瑕疵,某些人物的表演也不是很到位之外,几乎完美。
特别是在3D特效上面,简直完爆现在的好莱坞大片,真真正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国产电影的崛起。
更何况,这是一部真人拍摄的3D电影,3D的效果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字幕3D而已。
比如说最开始地球全景,那种星空缥缈,人类无尽的孤独感,通过3D表达,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震撼。
然后在教室里面,小星老师拿出来的全息投影,那个小玻璃球直接跳到了你的面前,真的很令人惊喜。
这个技术水准,绝对是世界一流的,现在很多好莱坞公司都不一定能做到。
更可贵的《流浪地球》的价值在于,中国电影人终于能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主题,在好莱坞大片的主场正面硬碰硬了。
《流浪地球》是一部用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拍出来的电影。
因为影片中几乎一直在采用东方的观念来抵抗好莱坞建立的叙事模式和情感逻辑。
从一开始,整个影片的故事的背景就是,若干年后不断膨胀的太阳威胁到地球的存在,于是全体人类决定带上地球一起逃生。
但是这与其说是逃生,不如说更像是「搬家」。相比好莱坞电影中随处可见的「人类迁徙」和「外星殖民」,有着强烈土地情结的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保住整个地球」,而不仅仅是「逃离」。
这并不是刘慈欣或者《流浪地球》偶然做出的选择,其实,对于「家」的保护和坚守贯彻了整部影片。
正是这种对于家国情怀的执念,让中国人的科幻故事是「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孤独又浪漫的思路。
虽然名为「流浪」,实际却一直紧握着回归。
虽然要远行两千多年,但是我们把这看做返乡之路。
作为人类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幸存者,中国文明中这种与过去、回忆和故土难以割舍的牵绊赋予了《流浪地球》独特的质感。
在这一问题上,《流浪地球》代表着非常东方的态度——不是追求科技的日臻完善,不是依靠精密的仪器,不是完全依赖于理性,而是在关键时刻,将未来交付给希望和信任。
而这一点也是《流浪地球》遭遇颇多批评的地方,尤其当影片高潮处,刘培强决定用空间站作为喷射火焰的助推器,被很多观众当做「缺乏逻辑的鲁莽情节」。
毕竟在影片的故事中,高智能的电脑已经演算出引爆木星的计划可能性为 0,就算加上空间站,也未必就能成功。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
《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但是刘培强仍然选择了牺牲空间站去搏那微小的拯救地球的可能,其实正是以一种东方式的感性逻辑,来对抗好莱坞的理性逻辑。
这正是影片刻意与好莱坞类型逻辑划清界限之处。
最终完成情节扭转的,并不是他们表达的「道理」,而是他们传达的「情感」。
在影片要表达的,不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灵光闪现般的救赎,而是极有可能导致失败的一时冲动。
这种「乱来」一般的选择反而连通了中国历史上千千万万舍身成仁的义士豪杰,从张目怒骂的典韦到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所有那些可以有更「理性」的选择时,却「任意而为」的人们。
《流浪地球》将东方式的故土情怀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气糅合为一体,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的高巢戏中,故事的核心只有一个:如果要死,宁愿与地球死在一起,也不愿意做宇宙的弃儿。
对于《流浪地球》来说,与好莱坞叙事逻辑的挑战同样还表现在对「英雄」的消解。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故事虽然有「主角」,但是并没有「英雄」。
在整个地球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在联合政府的领导之下共同「流浪」,生死与共,命运相系。
最为典型的,是影片的小高潮,运送火石到赤道,按照好莱坞传统,克服重重困难的主角一行人理应成为重启发动机的英雄。
但是并不是,重启发动机的是比主角们快了一步的,连面都没露的其他救援队。
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流浪地球》中是并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主角」,而是整个人类全体都在拼尽全力。
而「饱和式救援」这种概念的出现,不仅更加尊重科学事实本身,也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可能打得粉碎。
当然,这种反个人英雄的姿态并没有坚持到底,影片结尾阶段刘培强的自我牺牲可以看做是影片向好莱坞逻辑的靠近,虽有遗憾,但相对电影整体而言,瑕不掩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男神从做游戏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男神从做游戏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