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佩服和喜悦,之前那些质疑和嗤笑早已烟消云散。
马卫国等人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脸色悻悻地坐了回去。
苏老师更是激动得脸颊泛红,她接连按动几个琴键,流畅悦耳的音阶如同欢快的小溪,流淌不息。
她看向林向阳的目光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和感激。
“林向阳同学,太感谢你了!你可是帮了学校,也帮了老师一个大忙!”
苏老师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
“苏老师您太客气了,我只是碰巧懂一点。”林向阳谦逊地笑了笑。
音乐课终于得以正常进行。
当苏老师的指尖在琴键上跳跃,带领全班同学齐声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时,那恢宏而和谐的乐声与童声,仿佛具有了某种特殊的力量,驱散了之前所有的阴霾和争执,也让林向阳的心暂时沉静下来。
他享受着这片刻的成就感和愉悦,但内心深处明白,这只是一个插曲。
下课铃响,同学们意犹未尽地离开音乐教室,不少人都对林向阳投去友好的目光。
苏老师则特意叫住了他。
“向阳同学,”
苏老师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这次多亏了你。下个月,区里要举办中小学文艺汇演,我们学校也在准备节目。本来因为风琴时好时坏,有些合唱节目都不敢排……现在好了!你帮了我们文艺队一个大忙!”
她顿了顿,眼中闪着光,发出邀请:
“我看你动手能力这么强,心思也细,有没有兴趣来帮文艺队的忙?不只是乐器维护,有些道具、布景,或许也需要你这样的巧手。而且,参加汇演为学校争光,是很有荣誉的事情!”
文艺汇演?
区级?
林向阳心中一动。
这无疑是一个进入学校另一个圈层、扩大影响力的好机会。
而且,这种公开活动,往往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资源。
“谢谢苏老师信任,”他立刻应承下来,“我很愿意为学校出份力。”
“太好了!”
苏老师很高兴,“那从明天下午课外活动开始,你就来文艺队活动室报到吧!”
带着这个意外获得的“文艺汇演资格”,林向阳走出了音乐教室。
夕阳的余晖将走廊染成温暖的橙色。
林向阳怀揣着新获得的“文艺队后勤保障”身份走出校门,心情却并未完全轻松。
苏老师感激和赞赏的笑容犹在眼前,文艺汇演无疑是一个新的舞台,能接触到更多层面的人物,或许还能为“向阳互助组”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
但他脑海中,王工那意味深长的目光,以及体校教练争抢卫国时引发的围观与议论,都像是一根根细小的芒刺。
提醒着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
在这个大杂院里,在这个逐渐变得敏感的时空里,过分的突出,往往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书包,那本“盾”字册子硬硬的棱角硌在掌心,带来一丝微凉的触感。
册子里那些关于隐蔽、防护的图示,此刻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警示。
回到大杂院,气氛似乎与往日有些微不同。
几个正在水龙头下洗菜的婆娘,看到他进来,交头接耳的声音刻意压低了些,投来的目光也带着几分探究和难以言说的复杂。
林向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异常,心中那根警惕的弦悄然绷紧。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了趟后院赵大爷那里,将之前借来修理扁担轴承的一套微型扳手还了回去。
赵大爷依旧沉默寡言,接过工具时,只是抬眼看了看他,浑浊的目光在他脸上停顿了一瞬,随即又垂下,专注于手里正在打磨的一个小铜件,只从喉咙里发出一个模糊的“嗯”字。
但这短暂的注视,已让林向阳心中疑窦更深。连赵大爷都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果然,他刚推开自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板门,早已放学在家的林晓梅就立刻从炕沿上跳了下来,小脸上带着一丝未褪的惊慌和愤懑。
“大哥!你可回来了!”
晓梅压低声音,急急说道,“下午你刚去学校没多久,街道办事处的刘干事就来了!脸色可严肃了!”
林向阳心头一沉,面上却不露声色,将书包放下,示意晓梅倒碗凉开水,平静地问:“慢慢说,刘干事来做什么?”
“说是接到群众反映,来了解情况的!”
晓梅语速很快,带着孩子气的委屈和不平:
“问咱们家是不是在外面摆摊卖东西了?是不是让卫国和晓雨也跟着干活了?还问……问咱们‘向阳互助组’收不收钱?是不是搞‘地下工厂’、‘课外牟利’!”
“课外牟利”四个字,像一块冰,砸在林向阳的心上。
在这个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严格限制私营活动的年代,这个帽子的分量,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尤其是他们这样无依无靠的孤儿之家。
“你怎么回答的?”
林向阳接过晓梅递来的水碗,声音沉稳,试图安抚妹妹的情绪。
“我按你之前教过的说!”
晓梅挺了挺小胸脯,努力让自己显得镇定:
“我说我们没摆摊,就是帮邻居修修补补,是学雷锋做好事,是‘邻里互助’!‘互助组’也是大家互相帮忙,没搞地下工厂!卫国和晓雨是自家弟弟妹妹,在家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怎么能算雇佣童工?”
她说着,从炕席底下摸出一个小本子,封面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向阳互助组——义务劳动记录本”。
“我还把这个给刘干事看了!上面记了哪天帮谁家修了什么,换了什么,基本都是以物易物,或者人家自愿送点吃的用的,很少有钱的进项。有几笔小的收入,我也注明是买了公用的工具和材料。”
林向阳看着那本被晓梅保管得干干净净、记录得一丝不苟的账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欣慰。
晓梅这个“小管家婆”,在关键时刻,拿出了最有力的证据。
“刘干事看了账本,脸色好像好了一点,”
喜欢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