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市的雨,总带着一股洗不掉的潮湿气。
陈砚撑着一把黑色长柄伞,站在老城区拆迁区的入口处,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乌,缝隙里还嵌着几片枯黄的梧桐叶。眼前是一片断壁残垣,红色的 “拆” 字在灰蒙蒙的天色里格外刺眼,偶尔有几台停工的挖掘机杵在废墟中,像沉默的钢铁巨兽。
这里是东山路老街区,三年前,他的妹妹陈玥就是在这里消失的。
“小伙子,别往前走了,里头不安全。” 守在入口的保安大叔裹紧了身上的军大衣,隔着雨幕朝他喊,“这片区早没人住了,前几天还有人说半夜看见穿红衣服的姑娘在里头走,怪吓人的。”
陈砚握着伞柄的手指紧了紧,指节泛白。“红衣姑娘”—— 这四个字像一根细针,精准地扎进他心底最敏感的地方。三年来,他听过无数个版本的 “红衣传闻”,有的说那姑娘是拆迁时意外去世的住户,有的说她是几十年前在这里自杀的学生,还有的说,她根本不是人,是徘徊在此的 “东西”。
但陈砚知道,那些传闻里,藏着他妹妹的影子。
他从背包里掏出记者证,递到保安大叔面前。证件上的照片里,他穿着挺括的衬衫,笑容温和,和现在眼底藏着红血丝、下颌线紧绷的模样判若两人。“大叔,我是《城市拾遗》的记者,来拍点老城区的照片,做个民俗专题。”
《城市拾遗》是本地一家小众刊物,主打城市冷门历史与民俗异闻,发行量不大,却成了陈砚三年来的 “庇护所”。在这里,他能名正言顺地追查那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 “怪谈”,能光明正大地走访陈玥当年可能去过的每一个角落。
保安大叔眯着眼看了看记者证,又上下打量了陈砚一番,最终叹了口气,往旁边挪了挪身子。“进去可以,别待太晚,天一黑就出来。里头的路不好走,小心脚下的钢筋。”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要是真看见什么不对劲的,别好奇,赶紧走。”
陈砚道了声谢,收起记者证,抬脚走进了拆迁区。
雨丝斜斜地打在伞面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除此之外,整个老街区安静得可怕。没有汽车鸣笛,没有邻里闲谈,只有风吹过残破窗棂时发出的 “呜呜” 声,像有人在低声啜泣。他沿着记忆里的路线往前走,目光扫过每一栋还没完全拆除的老楼 —— 陈玥失踪前,曾在社交软件上发过一张这里的照片,配文是 “找到线索了,红衣姐姐的故事,好像是真的”。
那张照片,成了陈玥留给世界的最后痕迹。
警方调查时,说陈玥是 “离家出走”。理由是她失踪前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我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别找我”,再加上她当时正处于叛逆期,和父母吵过几次架,警方便认定这是一起自愿离开的案件。但陈砚不相信。他了解自己的妹妹,陈玥虽然偶尔任性,却从不会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更不会留下一张模糊的字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尤其是在他看到陈玥房间里那本写满笔记的本子后,这种坚信变得更加坚定。本子里记满了关于 “东山路红衣女孩” 的传闻,从几十年前的报纸报道,到近几年的居民口述,甚至还有几张模糊的照片 —— 照片里的角落,总能看到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身影,看不清脸,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陈砚走到一栋三层小楼前,停下了脚步。这是陈玥照片里的那栋楼,也是当年警方找到她最后行踪的地方。楼体已经被拆了一半,二楼的阳台悬在半空,几根裸露的钢筋像白骨一样伸出来,窗户玻璃碎得只剩框架,雨水顺着墙壁往下淌,在墙面上冲出一道道深色的痕迹。
他收起伞,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用深蓝色绒布包裹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打开 —— 里面是一个巴掌大的旧罗盘,黄铜质地,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指针是银白色的,表面还刻着一些细密的花纹。这是陈玥失踪前最喜欢的东西,说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老物件”,能 “找到看不见的东西”。
以前陈砚只当妹妹是小孩子心性,可自从陈玥失踪后,这个罗盘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每次他靠近与 “红衣传闻” 相关的地方,罗盘的指针就会不受控制地转动,像被什么东西吸引着。
此刻,当他站在这栋老楼前,罗盘的指针果然开始动了。
银白色的指针先是轻微颤动,接着便快速旋转起来,转了几圈后,突然停住,稳稳地指向老楼的二楼 —— 那个已经半坍塌的阳台方向。
陈砚的心跳骤然加快,他抬头望向二楼阳台,雨水模糊了视线,只能看到一片狼藉的废墟,没有任何人影,也没有任何异常。可罗盘的指针没有动,依旧牢牢地指着那个方向,仿佛在告诉他,那里有他要找的东西。
他深吸一口气,将罗盘重新裹好放进背包,然后抓住旁边一根相对稳固的钢筋,小心翼翼地往二楼爬。楼体的砖块随时可能脱落,脚下的碎石子不断往下掉,他每走一步都格外谨慎,雨水顺着头发流进衣领,冰凉的触感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霓虹残影:都市异闻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霓虹残影:都市异闻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