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非遗”产品发布会的成功,让绿色产业从规划与产品走向了规模化落地。随着订单量持续激增、文旅线路热度攀升、农产品销路拓宽,乡村的绿色产业生态全面激活。这场以“非遗+绿色”为核心的产业变革,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与收入增长,更通过低碳生产、资源循环、生态保护等实践,让环保理念扎根乡村,实现了“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共赢,真正让绿色发展惠及民生、滋养土地。
就业扩容:家门口的岗位,让劳动更有价值
绿色产业的落地,首先激活了乡村的就业潜力。“联盟+工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运转,三大非遗工坊扩容升级,绿色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车间、文旅服务团队同步扩招,为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留守妇女、返乡青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让大家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非遗工坊:手艺变现,匠人增收
三大非遗工坊因订单激增,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吸纳了大量村民加入。竹编工坊从原来的8名匠人,扩充到25名,其中包括12名留守妇女和3名返乡青年;羌绣工坊吸纳了30名村民,大多是擅长针线活的中年妇女,她们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刺绣,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入;漆艺工坊也扩招至15人,吸引了两名学习美术设计的返乡大学生加入,为工坊注入了新鲜血液。
“以前我在家只能种种地、带带孩子,没什么收入。现在加入竹编工坊,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还能跟着老师傅学手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竹编工坊的新成员李嫂笑着说。她以前在外打工,因照顾老人孩子返乡,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工作家庭两不耽误。
为了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周教授和林砚舟定期在工坊开展技术培训,从基础工艺到绿色生产技巧,手把手指导大家。“现在我们不仅要会编、会绣、会漆,还要懂环保、懂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符合‘绿色产品’要求。”羌绣工坊的匠人张阿姨说道,她通过培训掌握了碎布再生面料的刺绣技巧,绣出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番。
产业链延伸:多岗位联动,覆盖全人群
绿色产业的就业岗位不仅局限于非遗工坊,还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技能水平的村民。
绿色种植基地吸纳了20名村民负责种植、采摘、养护,其中包括10名老年人,他们主要负责除草、浇水等轻便农活,每月能获得1500元左右的收入;农产品加工车间招聘了12名村民,负责农产品的清洗、切片、脱水、包装等工作,大多是返乡青年和中年劳动力;文旅服务团队则由30名村民组成,包括民宿服务员、餐厅厨师、导游、手作体验导师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文旅服务。
“我以前在城里做厨师,返乡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村里的生态餐厅招聘厨师,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这里的食材都是村里种植的绿色农产品,做出来的饭菜很受欢迎,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比在城里还舒心。”生态餐厅的厨师王师傅说道。
村里的返乡大学生小吴,则通过竞选成为了智慧文旅系统的管理员,负责线上预约、智能导览、能耗监控等工作。“没想到在家乡也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我要利用所学知识,让村里的文旅服务更智能、更高效。”小吴充满干劲地说。
据统计,绿色产业落地后,村里的就业岗位从原来的30个增加到150个,就业率提升了400%,村民人均月收入从原来的1800元增加到3500元,实现了收入翻倍增长。
环保落地:从生产到生活,让绿色成为常态
绿色产业的核心是“可持续”,在带动就业增收的同时,“忠犬联盟”始终坚守环保底线,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让环保成为乡村的新风尚。
生产端:低碳改造,减少污染
三大非遗工坊的绿色改造全面落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低碳环保。竹编工坊采用电烘干箱替代传统炭火烘干,每年减少碳排放5吨;漆艺工坊引入小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设备,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可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羌绣工坊采用碎布再生纺织技术,每年回收利用碎布2吨,减少了垃圾产生。
绿色种植基地全面推行生态种植模式,村民们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不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改善了土壤质量。“以前种蔬菜都用化肥农药,虽然产量高,但口感不好,还污染土地。现在用有机肥种出来的蔬菜,又甜又嫩,游客都抢着买,土地也越来越肥沃了。”种植基地的村民张大叔说道。
农产品加工车间采用低温真空脱水、益生菌发酵等绿色加工技术,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包装全部采用可降解材料,替代了传统的塑料包装,每年减少塑料使用量300公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