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的银杏叶铺满了石板路,“忠犬联盟”六人正围在周教授的老友——陈松教授身边。作为国内知名的艺术鉴赏家,陈松教授特意抽出时间,为大家开启了非遗相关的艺术鉴赏入门课。此前大家虽在艺术领域摸索出些门道,但面对古今艺术作品时,仍常陷入“看着好看,却说不出好在哪”的困境。而这次有专业人士引路,一场兼具干货与趣味的艺术鉴赏之旅就此启程。
理论开篇:搭建鉴赏的基础框架
课程的第一站设在美院的小型陈列馆,馆内收藏着多件融合非遗元素的古今作品。陈松教授没有直接让大家看展品,而是先坐在休息区,用通俗的语言搭建鉴赏的核心框架。
“鉴赏艺术作品,就像品茶,不能只喝出苦甜,要尝出背后的工艺、产地和心境。”陈教授笑着开场,他将艺术鉴赏拆解为三个核心维度:形式美、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形式美看造型、色彩、工艺等外在呈现;文化内涵藏在作品的符号、题材里,关联着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情感表达则是创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情绪与思想。
他拿起身边一个普通的竹编茶杯举例:“你们看这个杯子,竹丝的编织密度均匀,纹路呈对称的菱形,这是形式美;菱形纹在传统竹编中象征着稳固,这是文化内涵;编杯子的匠人反复打磨竹丝,让手感温润,藏着对使用者的用心,这就是情感表达。”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陈教授还对比了两件漆器作品。一件是清代的漆器食盒,纹样繁复、色彩厚重,体现了当时贵族的奢华审美;另一件是阿普改良的漆器托盘,纹样简约、配色清新,契合现代简约风。“两件作品没有好坏之分,鉴赏时要结合它们的创作背景,读懂创作者的表达。”陈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原本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清晰易懂。
林砚舟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沈亦舟则用手机录下重点,赵村长更是频频点头,觉得这些理论能帮自己更好地改进竹编工艺。
实战演练:近距离解读非遗艺术
理论讲解结束后,陈教授带着大家逐一鉴赏陈列馆的展品,手把手教大家运用所学知识。每走到一件展品前,他都会先让大家自由发言,再进行专业点评,这种互动式教学让大家进步飞快。
走到一幅蜀绣《花鸟图》前,陈教授率先发问:“大家说说,这幅作品好在哪?”沈亦舟抢先说道:“色彩很鲜艳,花鸟看起来特别逼真!”赵村长补充:“针法很细,这么小的花瓣,绣得一点都不毛糙。”
陈教授笑着点头,随后指着花瓣边缘说:“这是蜀绣特有的晕针技法,能让色彩过渡自然,就像真花的光影变化,这是它的工艺美。再看花鸟的组合,喜鹊配腊梅,在传统文化里寓意着喜上眉梢,这是文化内涵。而且你们看,绣线的粗细变化,让花瓣有了层次感,能看出绣娘创作时的细致与耐心。”他还让大家轻轻触摸展品的复制品,感受绣线的质感,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大家印象深刻。
在一组竹编装置艺术前,赵村长忍不住驻足。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竹编的实用形态,用弯曲的竹丝编织出波浪状的造型。陈教授看向赵村长:“赵师傅,你觉得创作者为什么这么做?”
赵村长沉思片刻说:“以前竹编都是为了能用,这么编看着不结实,但特别有动感。”陈教授赞许道:“说得对。创作者是想打破大家对竹编的固有认知,用竹丝的韧性表现水的灵动,这是对传统工艺的艺术化突破。你之后做竹编,也可以尝试跳出实用的框架,用造型传递更多想法。”这番话点醒了赵村长,他立刻拿出手机拍下作品,打算回去后研究新的编织手法。
林砚舟则对一件非遗纹样主题的现代插画格外感兴趣。插画将苗族银饰纹与几何图形结合,配色大胆。他结合之前学的色彩理论,分析道:“银饰纹的细腻和几何图形的硬朗形成对比,冷色调为主,点缀少量暖色,既现代又有传统韵味。”陈教授连连称赞:“分析得很到位!还要注意,这种组合不仅是审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让年轻群体更容易接受。”
分组挑战:学以致用辨真伪
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陈教授特意设置了分组挑战环节。他拿出两组相似度极高的竹编挂件,一组是赵村长团队制作的正品,另一组是模仿的次品,让大家分组鉴别,并说明理由。六人分成两组,林砚舟、赵村长、周教授一组,陈曦、沈亦舟、苏医生一组。
两组人立刻围了上来,仔细对比两件挂件。林砚舟拿出放大镜,查看竹丝的编织密度;赵村长则上手触摸,感受竹丝的光滑度;沈亦舟则拍照放大,对比纹样的细节。
没过多久,赵村长就发现了端倪:“正品的竹丝摸起来温润,次品的竹丝有些粗糙,还有毛刺。而且正品的纹样编织得很规整,次品的纹样有几处编错了,还强行修补过。”林砚舟补充道:“从形式美来看,正品的色彩均匀,是天然竹色,次品的竹丝有染色痕迹,颜色发闷。从情感表达来说,正品的编织节奏均匀,能看出匠人的用心,次品则很仓促,细节处理不到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