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忠犬联盟”第一次月度沟通会结束后,陈曦坐在传承馆的窗前,看着桌上摊开的“联盟协作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六位伙伴近期的贡献:周教授整理了30份非遗技艺图谱,沈亦舟对接了2场赛车赛事的非遗展示,林砚舟新增了5所合作高校……可当目光落在“宿主能力评估”一栏时,她却皱起了眉头——系统自动生成的评估结果显示,她在“非遗技艺深度理解”“项目统筹规划”“跨领域资源整合”三项核心能力上,与伙伴们的专业度存在明显差距。
就在这时,系统面板突然弹出一条新提示,标题用醒目的金色标注——“新任务:宿主核心能力提升计划”,下方列出了三项具体任务目标,每项目标都附带了可执行的路径和时间节点:“1. 3个月内掌握1-2项非遗基础技艺(如苗绣打籽针、竹编基础纹),达到能独立完成简单文创设计的水平;2. 6个月内主导完成1个完整非遗项目(从需求调研到落地执行),提升项目统筹能力;3. 12个月内整合至少3个跨领域资源(如学术、体育、校园),落地1个‘非遗+跨界’创新项目。”
看着这条提示,陈曦心里泛起一阵紧迫感。之前的合作中,她更多是协调伙伴们的资源,却很少深入学习非遗技艺、独立主导项目,现在才意识到,只有自己提升实力,才能更好地带领联盟推进非遗传承,而不是单纯依赖伙伴们的支持。
“得从基础技艺学起。”陈曦立刻拿起手机,给李阿婆打了个电话,说明想学习苗绣的想法。李阿婆一听就笑了:“你早该学了!明天来我家吧,我教你最基础的打籽针,这个针法简单又常用,学会了就能绣小图案。”挂了电话,她又联系了王师傅,预约学习竹编基础纹,王师傅特意叮嘱:“明天带双薄手套,刚开始学容易被竹丝扎到手。”
第二天一早,陈曦就来到李阿婆家里。李阿婆已经准备好了绣绷、丝线和图样,手把手教她穿针引线:“打籽针要先起针,线绕针两圈,再从线圈里穿过去,轻轻拉紧,就能形成一个小籽,你看……”陈曦跟着模仿,可线总是绕不好,要么线圈太松,籽形不圆,要么拉得太紧,丝线断了。李阿婆耐心地帮她调整手势:“手腕放松点,不用太用力,多练几次就好了。”那天下午,她练了整整三个小时,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终于能绣出整齐的小籽,虽然不如李阿婆的精致,却也有模有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曦每周都会抽两天时间去学苗绣和竹编。白天跟着传承人练习技艺,晚上就对着系统提供的“非遗技艺知识库”学习理论——了解苗绣不同针法的历史渊源,掌握竹编材料的处理方法,还做了厚厚的笔记,上面画满了针法步骤图和易错点标注。一个月后,她已经能独立绣出简单的蝴蝶纹样,编出基础的菱形竹编图案;三个月期满时,她完成了第一件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一个苗绣蝴蝶纹竹编收纳盒,虽然还有不少瑕疵,却让她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掌握基础技艺后,陈曦开始着手准备第二项任务——主导一个完整的非遗项目。她经过调研,决定启动“社区非遗体验课”项目:面向社区居民开设苗绣、竹编体验课,邀请李阿婆和王师傅授课,林砚舟协调高校学生志愿者帮忙,陆总监负责线上宣传报名,沈亦舟则捐赠了一批迷你竹编模型作为体验课奖品。
项目启动初期,陈曦就遇到了难题——社区场地租金超出预算,报名人数也不如预期。她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刻找伙伴帮忙,而是先自己分析问题:场地租金高,或许可以和社区居委会沟通,以“非遗文化进社区”的名义申请免费场地;报名人数少,可能是宣传渠道太单一,除了线上,还可以在社区张贴海报、举办预热体验活动。
她先联系社区居委会,带着自己做的非遗作品和项目计划书,详细说明体验课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还能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居委会主任被她的诚意打动,不仅同意免费提供场地,还帮忙在社区微信群里宣传。接着,她又组织了一场“非遗快闪体验”,在社区广场摆上简单的绣绷和竹丝,邀请路过的居民试玩,当天就新增了30多个报名名额。
项目执行过程中,陈曦每天都会记录进度,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比如发现老年学员眼神不好,就把绣线换成更粗的;看到孩子们觉得竹编太难,就简化编织步骤,改成编小挂件。两个月后,“社区非遗体验课”顺利结课,共有120多位居民参与,不少人还表示想继续学习。这次主导项目的经历,让陈曦的统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也让她更有信心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随着前两项任务的推进,陈曦开始着手准备第三项任务——整合跨领域资源,落地“非遗+跨界”创新项目。她经过思考,决定联合周教授的学术资源、沈亦舟的体育资源和林砚舟的校园资源,启动“非遗技艺进校园+体育文创设计”项目:由周教授编写非遗技艺教材,林砚舟协调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沈亦舟提供赛车文创设计需求,让学生们以“非遗+体育”为主题设计作品,优秀作品由沈亦舟的团队落地生产,收益部分捐赠给手作公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