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作公益商店”的负面舆论虽经陆星辞的澄清暂时平息,但零星的恶意揣测仍在发酵。陈曦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上“公益基金去向不明”的恶意评论皱眉——她刚整理完公益基金的收支明细,从合作社设备采购的发票到手作者培训的签到表,每一笔支出都有迹可循,却仍有人被营销号带节奏,质疑“钱是否真的用在刀刃上”。
正当她准备起草《公益基金收支公示声明》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顾衍之的特助周明带着两位专业人士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份装订精美的文件,封面印着《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媒体公关专项处理方案(V1.0)》。
“陈总,顾总得知仍有不实信息传播,立刻安排了集团公关部和法务部的核心团队,协助处理这次的公关事宜。”周明侧身介绍,“这位是顾氏集团公关部总监李曼,有15年危机公关经验,曾处理过多个大型公益项目的舆论事件;这位是法务部高级律师张弛,擅长知识产权与名誉权纠纷,专门负责收集造谣证据、追究法律责任。”
李曼上前一步,将方案递到陈曦面前,翻开第一页的“舆论分析图谱”:“我们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分析,目前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产品造假’的旧话题被翻炒,二是‘公益基金挪用’的新谣言编造,且传播主体多为粉丝量不足10万的非正规营销号,缺乏权威媒体背书,传播路径集中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针对性处理即可快速遏制。”
她指着方案中的“三步处理策略”,条理清晰地讲解:
1. 证据闭环阶段(1-2天):整合三大类权威证据,通过官方渠道集中发布——一是手作合作社的生产资质文件(含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实地拍摄的生产视频(标注拍摄时间、地点,可追溯);二是公益基金的银行流水(加盖银行公章)、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季度收支审计报告》,明确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如5.2万元用于贵州合作社刺绣丝线采购,3.8万元用于浙江竹编艺人培训);三是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产品鉴定报告》,明确标注“样品为手工制作,无机器加工痕迹”。
2. 正向引导阶段(3-5天):联动主流媒体与意见领袖,挤压负面舆论空间——邀请《公益时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实地走访合作社,发布深度报道;联合本地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发起#非遗手作进校园#话题,邀请陆星辞、周明远教授等公众人物分享手作故事;在店铺发起“公益开放日”活动,邀请网友代表、公益博主现场查看基金凭证、体验手作过程。
3. 法律追责阶段(持续进行):对恶意造谣账号采取法律行动——法务团队已梳理出12家传播不实信息的营销号,其中5家存在明显获利行为(如植入广告、引导粉丝购买“揭秘课程”),已发送律师函,要求24小时内删除不实内容、发布公开道歉声明,否则将提起诉讼;对拒不配合的账号,同步向平台提交投诉,申请封禁账号、下架违规内容,并保留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的权利。
张弛律师补充道:“我们已固定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营销号发布的不实内容截图、转发量统计、网友举报记录,甚至追溯到部分账号的实际运营主体——其中有3家属于同一MCN机构,存在恶意炒作、收割流量的嫌疑。后续我们会定期发布《维权进展公告》,让公众看到我们打击造谣的决心,也起到警示作用。”
当天下午2点,顾氏集团公关部正式启动行动。首先,在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官网、顾氏集团官微同步发布《关于“乡村手作公益商店”相关谣言的澄清声明》,附带所有证据的PDF下载链接,声明中明确指出:“所有谣言均无事实依据,纯属恶意抹黑,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益项目与手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声明末尾公布了公益基金的月度查询入口,网友可输入身份证号后6位验证身份,查看详细收支明细,确保透明可监督。
下午4点,《公益时报》记者抵达贵州苗族合作社,直播采访李阿婆刺绣过程。镜头里,李阿婆展示了店铺定制的百鸟裙绣品,指着上面的“万字纹”说:“这个花纹要一针一针绣,机器绣不出这么活的线条。我上个月卖了20件绣品,赚了6800元,都存起来给孙子交学费了。”直播在线人数突破50万,不少网友留言:“原来手作背后有这么多故事,造谣的人太可恶了!”
第二天,“公益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30位网友代表走进店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查看公益基金的银行流水、合作社的订单合同,甚至通过视频连线与王师傅、陈姐互动。“这是我们上个月采购的竹编工具发票,金额3200元,对应王师傅合作社的3个徒弟培训使用。”江屿拿着凭证向网友讲解,“每一笔支出都要经过合作社申请、店铺审核、顾氏集团监督三步流程,确保资金用在实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