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空洞 (宇宙空洞)
· 描述:我们银河系所在的低密度宇宙区域
· 身份:一个直径约1.5亿至2亿光年的宇宙空洞,银河系位于其边缘
· 关键事实:与周围的星系密集区(如室女座超星系团)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正以每秒约200公里的速度被“推”出这个空洞。
本地空洞(宇宙空洞)科普长文·第一篇:宇宙网的“空白拼图”——我们身处银河系的“宇宙边缘”
当我们仰望夜空,看到的银河像一条撒满碎钻的丝带,而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到宇宙大尺度结构(Cosmic Large-Scale Structure),会发现这条丝带不过是更大网络中的一根“纤维”——宇宙并非均匀填充着星系,而是由星系团(Galaxy Cluster)、纤维结构(Filament)和宇宙空洞(Cosmic Void)交织而成的“三维拼图”。而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正坐在这个拼图中最显眼的“空白区域”边缘——本地空洞(Local Void)。
这个直径1.5亿至2亿光年的“宇宙洞穴”,不仅定义了我们银河系的“宇宙坐标”,更藏着宇宙演化的关键密码:它为何存在?我们为何被“推”向它的边缘?它又将如何影响银河系的未来?这一篇,我们要潜入宇宙网的底层结构,从“看星星”到“看结构”,揭开本地空洞的神秘面纱。
一、宇宙的“大尺度拼图”:从均匀到结构的演化
要理解本地空洞,首先要放弃一个直觉误区——宇宙不是“充满星系的海洋”。1980年代前,天文学家曾认为星系在宇宙中是均匀分布的,直到红移巡天(Redshift Surveys)技术的突破,才彻底颠覆这一认知。
1. 红移巡天:绘制宇宙的“三维地图”
红移(Redshift)是星系远离我们的证据:当星系远离时,其光谱会向红光方向偏移,偏移量越大,远离速度越快。1982年,天文学家利用IRAS卫星(红外天文卫星)完成了首次全天空红外巡天,发现了宇宙中星系分布的“斑驳性”——某些区域星系密集,某些区域几乎空无一物。
10年后,2dF星系红移巡天(2-degree Field Galaxy Redshift Survey)和SDSS(斯隆数字巡天)进一步细化了这张“宇宙地图”:星系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形成纤维状结构——像蜘蛛网上的丝,连接着密集的星系团(比如室女座超星系团),而纤维之间则是几乎没有任何星系的宇宙空洞。
2. 宇宙网的“三元结构”:星系团、纤维、空洞
今天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模型,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
星系团:由数百至数千个星系组成的密集区域,通过引力束缚在一起(比如室女座超星系团,包含约2000个星系);
纤维结构:连接星系团的细长“丝”,是宇宙中星系最密集的区域(比如“巨引源”所在的纤维,吸引着银河系向其运动);
宇宙空洞:纤维之间的广阔区域,星系密度极低(仅为宇宙平均密度的1/10甚至更低),几乎没有大质量星系团。
本地空洞,就是我们银河系所在的那个“空洞”——它是宇宙网中最靠近我们的“空白拼图”,也是我们理解宇宙结构演化的“近邻实验室”。
二、本地空洞的“发现之旅”:从模糊到清晰的定位
本地空洞的存在,并非一蹴而就的发现,而是天文学家通过多代观测数据逐步拼凑的结果。
1. 早期线索:银河系的“低密度邻居”
1970年代,天文学家通过光学巡天发现,银河系周围的星系分布明显比室女座超星系团稀疏:比如,距离银河系1亿光年内的星系数量,仅为室女座超星系团(距离约5000万光年)的1/3。但当时人们认为这只是“局部异常”,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空洞。
2. 关键突破:IRAS与2dF的红移证据
1980年代,IRAS卫星的红外巡天显示,银河系所在的本地宇宙区域(Local Universe),星系的红移分布呈现“一边高一边低”:朝向室女座超星系团的方向,星系红移更大(远离速度更快),而相反方向的红移更小——这说明银河系正朝着室女座超星系团运动,而周围有一个“低密度区域”在“推”它。
1990年代,2dF星系红移巡天给出了更精确的证据:天文学家测量了约25万个星系的红移,绘制出银河系周围3亿光年的宇宙地图,清晰显示银河系位于一个直径约1.8亿光年的低密度区域边缘——这就是本地空洞的雏形。
3. 精确定位:SDSS与WMAP的“双重验证”
2000年后,SDSS(斯隆数字巡天)和WMAP(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结合,彻底锁定了本地空洞的参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可观测Universe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