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P-17b (系外行星)
· 描述:首颗逆行轨道行星
· 身份:围绕恒星WASP-17运行的热木星,距离地球约1300光年
· 关键事实:它的公转方向与母星自转方向相反,这种逆行轨道可能源于过去的行星引力散射。
WASP-17b:1300光年外的“轨道反叛者”与行星系统的暴力童年(上篇)
引言:行星轨道的“铁律”,被一颗“逆行者”撕开
当我们谈论“行星如何运行”,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整齐的同心圆——就像太阳系里,八大行星沿着近乎同一方向绕太阳旋转,轨道倾角大多小于7度。这种“同向性”,曾被行星科学奉为“铁律”:核心吸积理论认为,行星从恒星原行星盘的尘埃中缓慢生长,自然会继承盘的旋转方向,与恒星自转保持一致。
但2009年,一颗编号为WASP-17b的系外行星,用它的“逆行轨道”,给这层“铁律”砸出了一道裂缝。它是人类首次确认的逆行轨道系外行星——公转方向与母星WASP-17的自转完全相反,像一颗故意“倒着转”的宇宙尘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行星系统的演化史。
更惊人的是,这颗“反叛者”还是一颗热木星:质量仅为木星的1/2,半径却比木星大50%,密度低到能“浮在太阳系土星之上”。它的存在,不仅挑战了轨道形成的传统认知,更揭开了热木星家族“蓬松膨胀”的秘密。
今天,我们要走进这颗1300光年外的“怪胎行星”,从它的母星、发现过程,到逆行轨道的谜底,再到它对行星科学的颠覆——这是一场关于“宇宙叛逆者”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对“行星诞生规则”的重新书写。
一、母星WASP-17:一颗“年轻气盛”的F型恒星
要理解WASP-17b的“叛逆”,必须先认识它的“家长”——WASP-17(又名TYC 6545-131-1)。这颗位于天蝎座的恒星,是F型主序星的典型代表,却有着远超同类的“活力”。
1. F型恒星的“个性”:更热、更亮、更年轻
WASP-17的光谱型为F6V(V代表主序星),意味着它处于恒星演化的“壮年期”,但年龄仅约3亿年——比太阳(45亿年)年轻15倍。这种“年轻”,让它保留了许多恒星形成初期的特性:
温度更高:表面有效温度约6500K(太阳约5778K),发出的光更偏向蓝白色;
亮度更强: luminosity(光度)是太阳的2.5倍,能照亮周围更广阔的原行星盘;
自转更快:F型恒星的自转速度通常比G型恒星(如太阳)快,WASP-17的自转周期约为10天(太阳约25天),更快的自转让它的磁场更活跃,恒星风也更强烈。
2. 原行星盘的“残留”:行星系统的“动荡温床”
年轻恒星的原行星盘,是行星的“诞生地”。WASP-17的原行星盘虽已演化了3亿年,但仍未完全消散——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显示,盘内仍有大量尘埃和气体,分布在0.1-10AU的区域。这种“未清理干净”的环境,意味着行星系统正处于“暴力童年期”:行星胚胎之间的碰撞、恒星潮汐力的扰动、盘的不对称性,都可能改变行星的轨道。
对于WASP-17b来说,这种“动荡”恰恰是它“逆行”的关键——它诞生于一场“混乱的碰撞”,又被原行星盘的潮汐力“扭转”了轨道。
二、WASP-17b的发现:凌日法捕捉到的“逆行信号”
WASP-17b的发现,源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主导的“广域行星搜索”(WASP)项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凌日法巡天项目之一,旨在用多台小型望远镜,扫描数十万颗恒星,寻找行星凌日的“亮度下降”信号。
1. 凌日法的“蛛丝马迹”:第一次发现异常
2007年,WASP项目的WASP-South望远镜(位于南非)在观测WASP-17时,捕捉到一个周期性的亮度下降:每3.74天,恒星亮度会降低约0.015%——这是典型的“凌日信号”,说明有一颗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
但天文学家很快发现,这个信号的“形状”有点奇怪:
持续时间更长:典型的热木星凌日(如HD b)持续约3小时,而WASP-17b的凌日持续了约4小时;
亮度恢复更快:凌日后亮度回升的速度,比顺行行星稍快。
最初,团队以为这是观测误差,但后续3年的跟踪观测,确认了这个信号的周期性和稳定性——确实存在一颗行星,轨道周期3.74天,半长轴约0.051AU(约760万公里)。
2. 径向速度的“反转”:逆行轨道的铁证
要确认行星的轨道方向,需要径向速度法——测量恒星因行星引力产生的微小摆动,判断行星的引力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可观测Universe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