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18b (系外行星)
· 描述:潜在的水世界
· 身份:围绕红矮星K2-18运行的系外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距离地球约124光年
· 关键事实:在其大气中首次检测到水蒸气,是首个在宜居带内系外行星中发现大气水信号的案例。
K2-18b:124光年外的“水之行星”与宜居性革命(上篇)
引言:水——宇宙给生命的“通用邀请函”
当我们谈论“寻找另一个地球”时,本质上是在寻找“有水的行星”。从地球生命的起源来看,无论是米勒-尤里实验模拟的原始大气放电生成氨基酸,还是海底热泉口附近发现的嗜热菌,液态水都是不可或缺的“溶剂舞台”——它能溶解营养物质、运输能量、参与生化反应,甚至连DNA的双螺旋结构都依赖水的氢键稳定。因此,系外行星研究中,“宜居带”(Habitable Zone, HZ)的核心定义始终围绕“液态水能否稳定存在”展开:行星需距离恒星足够近以维持表面温度在0-100℃之间,既不会被恒星烤干,也不会被冻成冰球。
但“在宜居带内”只是第一步。过去二十年,人类发现了超过5500颗系外行星,其中近百颗位于宜居带,却从未在它们的 atmosphere(大气)中确认过“液态水存在的直接证据”——直到K2-18b的出现。这颗围绕红矮星K2-18运行的系外行星,不仅躺在宜居带的“黄金位置”,更在2019年被哈勃空间望远镜(HST)首次检测到大气水蒸气信号,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在宜居带内被证实有大气水的行星。它的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系外行星是否有液态水”的新窗口,也让“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问题,从哲学思辨走向实证探索。
一、红矮星K2-18:宇宙里“最接地气的家园主人”
要理解K2-18b的特殊性,必须先认识它的母星——K2-18(又称EPIC )。这是一颗光谱型为M2.8V的红矮星,位于狮子座(Leo)方向,距离地球约124光年。在恒星家族中,红矮星是最“低调”的群体:它们质量仅为太阳的0.08-0.5倍(K2-18的质量是太阳的0.86倍?不,修正:M型红矮星的质量范围是0.08-0.5倍太阳质量,K2-18的实际光谱型是M2.8V,质量约为太阳的0.4倍,半径约为太阳的0.43倍,表面温度约3500K——比太阳低约2000K,亮度仅为太阳的0.13%。
但这颗“小而冷”的恒星,却有两个让天文学家振奋的特性:
1. 它是“长寿的稳定器”
红矮星的主序星阶段(即核心氢聚变的稳定期)长达数万亿年,远超过太阳的100亿年。K2-18目前约20亿岁——相当于太阳的“少年期”,未来还有近万亿年的时间维持稳定辐射。这对行星来说至关重要:生命的演化需要数十亿年的稳定环境,而红矮星的“长寿”为这种演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窗口。
2. 它的宜居带“离得近,够温暖”
由于红矮星温度低,其宜居带(液态水能稳定存在的区域)比太阳系近得多。太阳系的宜居带在0.9-1.5AU之间(地球在1AU,火星在1.5AU),而K2-18的宜居带仅需0.1-0.2AU(约1500万-300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6到1/3)。这个距离内,行星能接收到足够的恒星辐射,维持表面温度在0-100℃之间——正好是液态水的“舒适区”。
二、K2-18b的发现:凌日法捕捉到的“宜居带访客”
K2-18b的发现,源于NASA开普勒望远镜的K2任务(Kepler Extended Mission)。2013年,开普勒望远镜的第二反应轮失效,无法维持精准指向,但天文学家通过“凌日法”的变种——“指向抖动法”,让望远镜周期性地微小调整方向,继续寻找系外行星。
2015年,K2任务在狮子座天区观测到一颗恒星的亮度出现了周期性的微小下降:每33天,亮度会降低约0.03%——这是典型的“凌日信号”: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线,导致亮度下降。天文学家立即对这个信号展开追踪,通过径向速度法(测量恒星因行星引力产生的微小摆动)确认:这颗行星的质量约为8.6倍地球质量,半径约为2.28倍地球半径。
2017年,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发表论文,正式命名这颗行星为K2-18b。它的轨道周期33天,距离恒星约0.14AU——正好落在K2-18的宜居带内。更关键的是,它的半径和质量显示:它既不是“迷你海王星”(质量>10倍地球,大气浓厚),也不是“超级地球”(质量1-10倍地球,岩质为主),而是一个“过渡型行星”——可能有浓厚的氢氦大气,也可能有岩石表面和液态水海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可观测Universe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