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ese 436 b
· 描述:燃烧的“热冰”世界
· 身份:围绕红矮星格利泽436运行的热海王星,距离地球约33光年
· 关键事实:在高温高压下,其大气中的水蒸气被压成一种被称为“七号冰”的特殊固态水。
Gliese 436 b:33光年外的“燃烧热冰”悖论(第一篇·红矮星系统中的相态奇迹)
当我们谈论“行星”,脑海中总会浮现熟悉的模板:要么是地球这样的蓝色水球,要么是木星那样的气态巨物。但33光年外的Gliese 436 b(格利泽436b),却打破了所有常规——它是一颗“燃烧的热冰行星”:表面被红矮星的烈焰炙烤至400°C以上,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却被压缩成固态的“七号冰”,悬浮在灼热的气流中。这种“冰与火的共生”,不是科幻小说的脑洞,而是真实存在于宇宙中的相态奇迹。
一、格利泽436系统:红矮星的“紧凑行星家族”
要理解Gliese 436 b的“热冰悖论”,必须先走进它的“家园”——格利泽436(Gliese 436),一颗位于狮子座的M型红矮星。
1. 主星:红矮星的“小而密”
格利泽436是一颗典型的M2.5V红矮星,参数充满“极端感”:
质量:仅0.41倍太阳质量(约41万个地球质量);
半径:0.42倍太阳半径(比木星大一点);
表面温度:3300K(约为太阳的一半,发出暗弱的红光);
年龄:约60亿年(比太阳老10亿年,正值“中年稳定期”)。
红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占比70%),但它们的“小”和“冷”,让行星系统呈现独特的“紧凑性”——格利泽436系统中,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挤在恒星的“宜居带内侧”,像一群围着篝火取暖的孩子。
2. 行星家族:从“热 Neptune”到“超级地球”
早在2004年,天文学家就用径向速度法发现了格利泽436 b;2007年,凌日法确认了它的存在,并揭示了更多细节。目前系统内已确认3颗行星:
Gliese 436 b:热海王星,质量22倍地球,半径3.8倍地球,轨道周期2.6天(距离恒星0.028AU,约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
Gliese 436 c:超级地球,质量5倍地球,轨道周期5.2天;
Gliese 436 d:候选行星,质量约7倍地球,轨道周期11天。
这些行星的轨道密度极高——Gliese 436 b的轨道半径,仅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近10倍,却承受着远超水星的恒星辐射。
二、Gliese 436 b的“基础画像”:热海王星的“极端参数”
Gliese 436 b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它是人类首颗通过凌日法确认的热海王星(轨道周期<10天的海王星质量行星)。它的基本参数,每一个都写着“极端”:
1. 质量与半径:“肿胀”的海王星
Gliese 436 b的质量是地球的22倍(约等于海王星的质量),半径却是地球的3.8倍——这意味着它的密度极低(约1.5克/立方厘米,仅为海王星的1/3)。低密度的原因很简单:高温导致大气层膨胀。
它的大气层主要由氢、氦组成,还含有少量水蒸气——这些气体在恒星的炙烤下,像被吹胀的气球,包裹着行星的核心。
2. 轨道与温度:“贴脸”的恒星炙烤
Gliese 436 b的轨道周期仅2.6天,意味着它每2天多就会绕恒星一圈。这种“亲密接触”带来的是毁灭性的高温:
表面平衡温度:约430°C(比金星还热,金星表面温度约460°C,但Gliese 436 b没有浓厚的温室大气层,温度稍低);
恒星辐射通量:是地球的1000倍(相当于每天被1000个太阳晒着)。
三、“热冰”的秘密:七号冰(Ice VII)的相态奇迹
Gliese 436 b最震撼的,不是它的高温,而是大气层中的“固态水”——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的光谱分析发现,它的大气层中存在七号冰(Ice VII),一种在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水形态。
1. 什么是“七号冰”?水的“高压变身”
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分子之一,但它的相态(固态、液态、气态)高度依赖压力和温度:
正常冰(Ice Ih):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六方冰,形成于低压(<2GPa)、低温(<0°C)环境;
七号冰(Ice VII):立方结构的固态水,需要高压(>2GPa)——相当于地球核心压力的1/5,或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压力的200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可观测Universe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