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动距离是宇宙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消除了宇宙膨胀的影响,描述了两个天体在“静止”的宇宙坐标系中的距离。要计算粒子视界,需考虑宇宙的膨胀历史。宇宙的尺度因子a(t)(a=1对应当前时刻)描述了时空随时间的膨胀,两点间的固有距离d(t)=a(t) \times \chi(\chi为共动距离)。光信号的传播满足类光测地线方程ds^2=0,在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FLRW)度规下,可推导出共动距离的表达式:
\chi_p(t_0) = c \int_{0}^{t_0} \frac{dt}{a(t)}
由于宇宙膨胀速率由哈勃参数H(t)=\dot{a}/a决定,上式也可表示为:
\chi_p(t_0) = c \int_{0}^{a_0} \frac{da}{a^2 H(a)}
通过代入不同宇宙学时代的H(a)表达式(如辐射主导期、物质主导期、暗能量主导期),科学家计算出当前粒子视界的共动距离约为465亿光年(对应固有距离,因当前a_0=1)。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138亿光年外的天体(如红移z≈11的GN-z11星系),其实际距离已因宇宙膨胀增至约320亿光年;而粒子视界边缘的天体(z≈1100,对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射时期)的实际距离正是465亿光年。
1.3 可观测宇宙与“整个宇宙”:有限与无限的哲学之辩
可观测宇宙只是整个宇宙的极小一部分。根据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宇宙在大爆炸后约10^{-36}秒至10^{-32}秒经历了指数级膨胀(尺度因子增长约10^{26}倍),这使得原本极小的区域(可能仅10^{-26}米)迅速扩展为如今可观测宇宙的大小。而暴胀前的“整个宇宙”可能远大于可观测部分,甚至可能是无限的。
这一推论的关键证据来自CMB的高度各向同性(温度涨落仅约10^{-5}K)。如果宇宙在暴胀前存在不均匀性,暴胀会将其拉伸到远超可观测范围的尺度,导致我们今天观测到的CMB几乎完全均匀。因此,暴胀理论预言整个宇宙可能是无限的,而可观测宇宙只是其中一个“泡泡”。
1.4 光锥:因果关系的时空枷锁
在相对论中,每个事件都有一个“过去光锥”(所有可能影响该事件的时空点)和“未来光锥”(所有可能被该事件影响的时空点)。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过去光锥的顶点是大爆炸奇点,其边界即为粒子视界。这意味着,任何发生在粒子视界之外的事件,都无法通过因果关系影响地球;反之,地球发出的信号也无法到达视界之外的区域。
这种因果限制导致了可观测宇宙的“中心对称性”:每个观测者都会认为自己处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因为光锥的结构在FLRW度规下是各向同性的。这并非宇宙有特殊中心,而是相对论性膨胀的必然结果——就像在膨胀的气球表面,每个点都认为自己是中心,而气球的“中心”其实不存在于表面。
第二章 从奇点到星系: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诗
可观测宇宙的历史是一部从极热极密到低温低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史。我们将其划分为六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基本物理规律的主导地位更迭。
2.1 普朗克时期(0~10^{-43}秒):量子引力的混沌
大爆炸后10^{-43}秒(普朗克时间),宇宙的温度高达10^{32}K,密度超过10^{94}g/cm3。此时,广义相对论(描述宏观引力)与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无法统一,现有的物理理论完全失效,被称为“普朗克时期”。
暴胀理论的提出试图解决这一难题。该理论认为,在普朗克时期之后(约10^{-36}秒),宇宙被一种特殊的标量场(暴胀子场)驱动,发生指数级膨胀。暴胀的作用包括:①抹平初始的不均匀性,解释CMB的各向同性;②产生原初密度涨落(后续结构形成的种子);③将宇宙从高曲率变为平坦(当前宇宙曲率参数\Omega_k≈0,误差小于1%)。
2.2 大统一时期(10^{-43}~10^{-36}秒):四种力的统一与分裂
在普朗克时期结束时,引力首先从其他基本力中分离出来。剩余的三种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仍由单一的大统一规范场描述,称为“大统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是对称性自发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SSB)。当宇宙冷却到约10^{28}K时,大统一场发生相变,导致强核力与电弱力分离(电弱统一时期开始)。理论上,这一过程可能产生磁单极子(孤立的北极或南极磁荷),但目前未观测到磁单极子,成为大统一理论的“磁单极子问题”,也成为暴胀理论的重要支持依据——暴胀会将磁单极子稀释到可观测宇宙之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可观测Universe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