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大殿内,王翦的“稳”与李信的“速”,如同两股性质迥异的强流,猛烈地撞击在一起,激荡起无形的漩涡,让在场的每一位重臣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张力与抉择的重量。空气仿佛被这两位将领截然不同的战略构想所拉扯,变得粘稠而滞涩。
御座之上,嬴政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王翦的策略,如同磐石,坚固可靠,步步为营,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确保帝国这艘刚刚完成内部整修的战舰,在未知的风浪中平稳前行。这符合他作为决策者规避风险的本能。
然而,李信那充满激情与锐气的“速胜”论,却又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一种更具诱惑力的可能性——快速、高效、以雷霆万钧之势打破僵局,在他有生之年,或许就能看到天下一统的盛景!这又与他内心深处那股开创千古帝业的急切渴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年轻,他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他渴望证明自己,超越历代先王!蜗牛之行?不,那似乎不该是他嬴政的风格!
两种声音在他脑海中激烈交锋,一时难分高下。他需要更多的角度,更冷静的分析,来帮助他拨开这战略的迷雾。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一般,缓缓扫过殿内群臣,最终,定格在了那个一直沉默不语,却始终在冷静观察、深思熟虑的身影上——李斯。
“廷尉。”嬴政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引向了李斯,“王、李二位将军之议,汝已听闻。一方求稳,一方求速,各有道理。朕,想听听你的见解。”
这一刻,王翦沉稳的目光,李信灼热的期待,以及其他大臣好奇的注视,齐刷刷地落在了李斯身上。他不再是那个仅仅负责律法政务的廷尉,而是被君王寄予厚望,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全局视角剖析利弊的核心谋臣。
李斯深吸一口气,手持玉笏,从容出列。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的分析不仅将影响陛下的决策,更将展现他作为帝国总设计师之一的远见卓识。他不能简单地支持一方,否定另一方,那样既显得偏颇,也无法真正解决陛下心中的权衡。他必须跳出单纯的军事视角,从政治、国力、外交、乃至君王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一场冰冷的、手术刀般的剖析。
“陛下,”李斯先向嬴政躬身一礼,然后转向王翦和李信,分别微微颔首,以示对两位将领的尊重,这才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清晰而理性,“王将军、李将军所言,皆乃为国筹谋之良策,臣悉心聆听,受益匪浅。”
他先定了调子,肯定了双方的价值,避免了自己立刻陷入非此即彼的站队困境。
“王老将军之策,”李斯首先剖析王翦的方案,他目光沉稳,语气平和,“核心在于一个‘稳’字。先固外交,绝后顾之忧;再攻弱韩,求必胜以震慑;而后消化新地,稳固根基;最后图谋强赵。此策步步为营,如同筑高台,夯土层层加高,根基坚实,不易倾覆。其利在于:风险最小,可最大程度避免两线作战之危,亦能确保新附之地真正转化为我大秦之实力,而非负担。”
他的分析精准地概括了王翦策略的精髓,王翦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认可。
“然,”李斯话锋一转,如同硬币翻面,露出了王翦策略的另一面,“此策亦有其弊。其过程,耗时或长。灭韩需时,消化韩地更需时日。在此期间,山东诸侯,尤其是赵、魏,岂会坐以待毙?他们或可借此喘息之机,重整防务,再次尝试合纵连横。即便我‘远交’策略成功,齐楚暂时中立,然天下大势,瞬息万变,拖延日久,恐生不测之变数。”
他指出了“稳”策略可能带来的时间成本和机会风险,这让倾向于快速解决战斗的一些将领暗暗点头。
分析完王翦,李斯将目光转向李信,语气依旧平稳,但用词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而李将军之策,”他看向李信,眼中闪过一丝对其锐气的欣赏,“其核心在于一个‘速’字,亦可称为‘锐’。主张凭借我大秦当前鼎盛之国力、高昂之士气,以雷霆万钧之势,连续打击,快速打开局面,打乱六国阵脚。其利在于:兵贵神速,若然成功,则可在我军气势最盛之时,连续摧垮敌国主力,极大缩短统一进程,使诸侯应接不暇,合纵之念胎死腹中! 此诚为开创千古帝业之快车道也!”
李斯对李信策略潜力的描述,充满了诱惑力,尤其是“快车道”一词(虽非原词,但意思相近),让御座上的嬴政眼神微微亮了一下。李信更是挺直了胸膛,脸上焕发着光彩。
“然!”李斯的“然”字再次出现,如同给沸腾的激情浇下了一盆冰水,让气氛瞬间冷静下来,“此策之弊,亦极为明显,且……致命!”
他的语气变得凝重起来:“此策对国力、后勤、前线将领之临机决断能力,要求极高! 灭韩之后,不待消化,即刻对赵保持高压,甚至寻求连续作战,这意味着我军需在陌生地域,面对可能出现的顽强抵抗,同时维持两条战线(消化韩地的隐形成本和对赵的实际军事压力)的巨大消耗!后勤辎重能否跟上?兵力是否会过度分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下一帝秦始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