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织网”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更像是在冰封的湖面上,用最细的丝线,小心翼翼地编织一张无形的网。每一次连接的成功,都伴随着数十次失败的尝试;每一个新节点的加入,都需要耗费林晚、何雨水等人巨大的心神去调整谐振频率,确保其与网络整体兼容,且波动强度始终维持在某个极低的、不易被察觉的阈值之下。
残骸堡垒成为了这个隐秘网络的第一个稳定节点和指挥中心。老周和麻三姑带领着技术团队,不断优化着“规则谐振器”的设计,使其更小巧、更稳定、功耗更低。他们利用回收的材料,如同石器时代的工匠般,手工打造着一台台简陋却至关重要的设备。
雷栋则扮演着“织网人”的角色。他麾下那些经验丰富的战士和侦察员,化身为危险的“信使”,携带着谐振器,潜入冰冷的残骸带深处,寻找并激活那些散布的“定义回响”源点。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不仅要面对残骸带本身的不稳定环境和资源匮乏,更要时刻提防那无处不在的“监视感”。已有两名“信使”在尝试激活一个较强回响源点时,因共鸣波动稍强而引来了规则层面的细微反噬,连同他们所在的微型舰船一起,化为了虚无的尘埃。
但牺牲并未阻止脚步。相反,每一次成功的连接,都让幸存者们更加坚信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一个月(基于残骸堡垒内部自行定义的时间单位)后,“回响织网”已初具雏形。它由十七个相对稳定的节点构成,覆盖了原“归乡”基地残骸带约百分之十五的区域。通过这个网络,幸存者们终于能够进行有限度的、延迟数秒到数十秒不等的通讯。虽然无法传输复杂数据,但简单的状态汇报、资源信息共享、乃至相互间的精神鼓励,都让分散各处的幸存者们重新感受到了集体的存在,那令人窒息的孤独感被驱散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回响织网”本身似乎具备某种奇特的“隐匿”特性。当网络节点间的共鸣维持在低水平稳态时,那种被“监视”的感觉会显着减弱,仿佛这片区域在“秩序之影”的感知中,变成了一片规则的“背景噪音”。
“它在‘看’,但它可能‘看不见’我们具体的活动,只能感知到这片区域存在一些难以解析的、低级别的规则扰动。”林晚分析道,“就像人眼能看见一片森林,但很难看清每一片树叶的颤动。”
这个发现让他们胆子大了一些。他们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协调,进行一些小范围的资源采集和设备修复工作。甚至,在老周的理论指导下,几个靠近网络节点、屏蔽效果较好的大型残骸内部,被改造成了相对安全的隐蔽所和微型生产车间。
希望,如同地下的暗流,在冰冷的废墟中悄然涌动。
然而,他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回响织网”的根基,是那些散布的、源于何雨柱“定义之锚”的破碎力量。这些碎片是有限的,其回响强度似乎也存在一个上限。网络规模的扩大,遇到了瓶颈。
“我们需要找到更强的‘回响’源点,或者……找到增强现有碎片回响的方法。”老周在一次网络会议上提出,“否则,织网的规模很难继续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也将被限制在这片残骸带。”
“更强的源点……”林晚沉吟着,她的意识通过网络与何雨水连接,“雨水,古树对回响的感知最敏锐,有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特别强烈的波动?哪怕只是偶尔出现?”
何雨水正与古树一同感应着网络的细微变化。忽然,她眉头微蹙,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有一个……很奇怪的‘点’。”何雨水不太确定地说,“不在我们已发现的任何节点上,位置……很模糊,好像在移动?它的回响非常非常微弱,几乎难以察觉,但……质感很特殊。”
“特殊?”老周追问。
“嗯……”何雨水努力寻找着形容词,“其他的回响,感觉像是规则的‘余音’,是固定的、散发性的。但这个‘点’……它的回响,更像是一种规则的……‘褶皱’本身?它在……吸收周围的回响,非常缓慢,几乎难以察觉,但又好像在……孕育着什么?”
规则的“褶皱”?吸收回响?孕育?
这个描述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和警惕。
“能锁定它的位置吗?”雷栋问道。
何雨水摇了摇头:“很难,它的信号太微弱,而且位置飘忽不定,仿佛存在于规则的夹缝里。只有在它极其偶然地、轻微‘吸收’周围回响的瞬间,我才能勉强捕捉到一丝痕迹。”
未知的、会移动的、能吸收回响的规则“褶皱”?这听起来不像是什么好东西。
“加强监控,但暂时不要主动接触。”林晚果断下令,“在弄清那是什么之前,保持距离。”
就在“回响织网”的幸存者们对这新发现的诡异“褶皱”保持警惕之时——
那片绝对的“静寂边狱”深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