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波士顿,层林尽染,查尔斯河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绚烂的彩叶,美得像一幅油画。婚礼的温馨气氛尚未完全散去,顾言澈和苏念晴的生活已然平稳地过渡到了新的轨道。博士的篇章已然合上,人生的下一站——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正缓缓拉开帷幕。
这是一个周一的清晨,空气中带着清新的凉意。他们像过去五年多的许多个早晨一样,并肩走出公寓大楼。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不同的是,他们手中拿的不再是沉重的课本或实验记录本,而是装着个人电脑和水杯的公文包;目的地也不再是MIT或Harvard的某个系馆,而是几个街区之外、那栋闻名遐迩的、承载着基因组学梦想的玻璃幕墙建筑——博德研究所。
这段路,他们走得很熟悉,却又带着全新的心情。步伐从容而坚定,充满了对未知挑战的期待和信心。一路上,还能遇到不少熟悉的、前往MIT或Harvard的学者和学生面孔,互相点头致意。
感觉像又开了一次学。苏念晴看着不远处博德研究所的标志,微笑着说。
嗯,升级了。顾言澈言简意赅地评价,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走进博德研究所大厅,挑高的中庭明亮而充满现代感,随处可见讨论区的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数据图。前台工作人员已经认识了他们,微笑着打招呼。这里汇聚了来自MIT、Harvard及其附属医院的顶尖科学家,是交叉学科研究的圣殿,氛围既严谨又充满活力。
他们直接去了人事部门办理最后的入职手续,领取了门禁卡和崭新的工作证。看着证件上自己的照片、名字和Associate Member(副研究员)的头衔,一种崭新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和起点。
随后,他们来到了位于大楼高层、分配给他们的联合办公室。房间不大,但光线充足,有两张并排摆放的书桌,各自配备了高性能电脑,窗外就能望见查尔斯河和波士顿下城区的景色。最让他们满意的是,办公室的白板足够大,可以尽情挥洒思路。
和137号座位很像,苏念晴环顾四周,满意地说,就是视野好了太多。
嗯,基础设施升级了。顾言澈走到窗边,望了一眼河景,然后回到书桌前,熟练地开始连接设备,调试系统,仿佛瞬间进入了工作状态。
安顿好个人物品后,他们一起去见了研究所的负责人和合作团队的成员。会议气氛友好而高效,大家对他们这对早已声名在外的学术伴侣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并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讨论了几个即将启动的合作项目。这里没有论资排辈的拘束,只有对科学问题的纯粹探讨和追求创新的热情,氛围非常适合他们。
中午,他们在研究所宽敞明亮的餐厅吃了午餐,遇到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学者,简单的交流中就碰撞出新的想法。下午,他们回到办公室,开始具体规划未来几个月的工作重点:整理博士期间的数据撰写综述、熟悉研究所的核心设施、与新的合作者深入交流、构思第一个独立研究项目的方案……
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很快过去。下班时间到了,他们并不急着离开,而是习惯性地在办公室多待了一会儿,整理当天的笔记和思路。夕阳西下,将河面和对岸的建筑染成一片温暖的橙色。
关上办公室的门,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风吹拂,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
感觉怎么样?苏念晴问。
平台很好,合作机会多,节奏快。顾言澈客观地评价,挑战不小,但方向明确。
是啊,感觉有很多新东西要学,很多想法可以尝试。苏念晴眼中闪着光,就像又回到了刚读博的时候,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保持这个状态。顾言澈点头,我们的优势在于交叉,这里是最好的舞台。
路灯渐次亮起,将他们并肩而行的影子拉长。博士生涯结束了,但他们的探索之旅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一个更广阔、更先进的实验室。从A大的青涩相遇,到MIT和Harvard的淬炼成长,再到如今博德研究所的扬帆起航,他们始终是彼此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可靠的同行者。
查尔斯河依旧在身旁静静流淌,见证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下一站,博德研究所,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远科学奥秘的新起点。带着过往积累的智慧、默契和深深的爱,他们信心满怀,准备在这片交叉学科的热土上,继续携手,谱写属于他们的、更加辉煌的下一篇章。未来的画卷,正在他们脚下,徐徐展开。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