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探索和方向调整,顾言澈和苏念晴在新课题上取得了显着进展。顾言澈将生物体系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引入理论模型,开发出了一套新的计算框架;苏念晴则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技术,成功解析了细胞群体的高度异质性,并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集。更令人兴奋的是,当顾言澈的新模型应用于苏念晴的新数据时,预测结果与实验观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一个重要的交叉学科突破。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将理论模型、计算方法、实验验证和生物学阐释整合成一篇完整的论文。论文初稿完成后,又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字斟句酌,图表精益求精。在导师的认可下,他们决定将这篇凝聚了心血的论文投递给顶级期刊《Nature》。
投稿系统显示“Under Consideration”的那一刻,两人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等待是漫长的煎熬。三个月后,编辑的决定来了——送审!但随附的审稿人意见长达十几页,尖锐、深刻,甚至有些苛刻。
三位审稿人都认可工作的新颖性和潜在重要性,但也提出了重磅质疑。审稿人A(理论物理背景)强烈质疑模型的可解释性,认为引入的生物学约束“特设性”过强,缺乏更深刻的物理原理支持。审稿人B(计算生物学背景)对数据处理流程的稳健性提出疑问,要求提供更严格的统计检验。审稿人C(实验生物学背景)则认为生物学验证还不够充分,要求补充关键的体内功能实验证据。
收到意见的当晚,公寓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最初的兴奋被巨大的失望和压力取代。苏念晴看着那些尖锐的批评,眼眶发红。顾言澈紧抿着嘴唇,一遍遍看着审稿意见,脸色凝重。
“要不……改投低一档的期刊吧?补充这些实验和计算,工作量太大了,而且体内实验周期很长……”苏念晴声音有些哽咽,透露出一丝退缩。
顾言澈沉默了很久,然后抬起头,眼神重新变得锐利:“不。审稿人虽然严厉,但问题都切中要害。他们看到了价值,所以才要求我们做到更好。”
他指着意见说:“A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信息论的角度给模型一个更坚实的基础。B的统计检验,虽然繁琐,但可以做。C的体内实验……是最大的挑战,但如果能补上,论文的说服力会质的飞跃。”
他的冷静和分析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苏念晴的慌乱,也点燃了她不服输的劲头。“对!他们没直接拒稿,说明有戏!我们不能自己先放弃。”她抹了抹眼睛,深吸一口气,“不就是加班吗?我们分工!”
一场更为艰苦的“战役”打响了。他们制定了详细的“ rebuttal 和修改计划”。顾言澈负责攻坚模型的理论基础,重新推导公式,并与信息论的概念进行桥接。苏念晴则负责补做所有的统计验证,并着手设计那个最耗时的体内动物实验。那段时间,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家。顾言澈的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符号和代码;苏念晴则穿梭在细胞房、仪器间和动物房之间。
他们互相打气,也互相“挑刺”。顾言澈每推导出一个新的步骤,都会拉着苏念晴讲解,确保生物学上能讲通。苏念晴每一个实验设计,都会和顾言澈讨论对照组和数据分析方法,确保逻辑严密。过程中有争吵,有疲惫,有实验再次失败的沮丧,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后的短暂喜悦和相互鼓励。
整整四个月,他们没有周末,每天工作到深夜。终于,顾言澈构建了更优美的理论框架,回答了审稿人A的质疑;苏念晴完成了所有的统计检验,并奇迹般地(经过数次失败后)获得了支持他们假设的体内实验阳性结果!数据清晰、有力。
他们重新撰写了回复信,长达数十页,逐条、有理有据地回应了所有质疑,并提供了详实的补充数据和分析。修改稿几乎重写了一半。再次提交时,他们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尽人事,听天命。
又过了两个月,一个普通的周二上午,顾言澈的手机邮箱提示音响起。他点开邮件,标题是“Decision on your Nature Manuscript”。苏念晴紧张地看着他。顾言澈快速浏览着邮件内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几秒钟后,他抬起头,看向苏念晴,嘴角缓缓向上勾起一个清晰的弧度,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接受了。”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微微的颤抖。
苏念晴愣了一秒,然后尖叫一声,扑过去抱住他,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这次是喜悦的、释放的泪水。
从挫折到重来,再到最终接受,这场历时近十个月的投稿拉锯战,让他们经历了学术生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淬炼。他们不仅补充了数据,完善了论文,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应对顶尖学术圈的严格评判,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冷静、坚持标准、并最终用更扎实的工作证明自己。当最终的接受信到来时,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对自己的信心。他们知道,经此一役,他们更有底气在未来面对任何挑战。这篇共同署名的顶刊论文,将是他们博士生涯中最坚实的里程碑之一。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