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新家后,顾言澈和苏念晴立刻投入了博士生涯的正轨——进入实验室。这是他们未来五年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学术成长的核心战场。
顾言澈的实验室在MIT着名的理论物理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大楼里。第一天,他提前半小时到达。实验室的氛围与A大截然不同,更加国际化,节奏更快。他的导师是位享有盛誉的诺奖得主,虽然年事已高,不再亲自指导每一个细节,但思维极其敏锐,每周的组会要求极高。实验室里博士后和博士生云集,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顶尖聪明、野心勃勃的人物。
导师简短欢迎后,便将他交给了一位资深的博士后带教。师兄丢给他一沓厚厚的预印本论文和实验室过往的研究报告,“先熟悉一下我们最近的工作和风格,下周组会谈谈想法。”语气直接,没有太多寒暄。顾言澈立刻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期待。他找到分配给他的工位,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周围堆满了专业书籍和草稿纸。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开始沉浸式阅读。周围是激烈的讨论声、键盘敲击声和白板上演算的沙沙声,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高度专注的气息。午餐时,同事们大多匆匆解决一个三明治,继续工作。顾言澈很快适应了这种节奏,他喜欢这种纯粹而高效的学术氛围。
与此同时,苏念晴也第一次踏进了Harvard医学院一栋崭新的研究大楼。她的实验室规模更大,更像一个精密的生物工厂。超低温冰箱、高通量测序仪、共聚焦显微镜……各种昂贵的仪器嗡嗡作响。她的导师是位年轻有为的女教授,作风干练,要求严格,但更注重面对面交流。第一天就给她布置了具体的任务:熟悉实验室最新的单细胞测序平台操作流程,并开始处理一批小鼠模型的组织样本。
实验室里除了博士生、博士后,还有多名技术员。氛围忙碌但有序。苏念晴需要快速记住各种试剂的位置、仪器的使用规范、以及实验室特定的数据管理流程。全英文的环境让她起初有些紧张,尤其是在和技术员沟通实验细节时,需要格外专注。但她扎实的基础和A大的科研训练很快发挥了作用,她仔细记录每一步操作,不懂就问,很快赢得了同事的初步认可。
下班后,回到查尔斯河畔的公寓,两人仿佛从两个不同的世界归来,但都有满腹的话想和对方分享。晚餐时间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日”。
“我们实验室那个印度博士,今天在白板上推的那个公式,太巧妙了,我看了半天才跟上思路。”顾言澈一边煮意面,一边难得地主动说起白天的见闻,语气带着兴奋。
“真好!我们实验室今天泡胶老是出问题,可能是新批次的试剂有问题,折腾了一下午。”苏念晴洗着沙拉菜,语气略带疲惫但充满分享欲,“不过我导师说下周带我去参加一个和MIT计算机系的合作讨论会,关于AI辅助图像识别肿瘤细胞的,听起来很有意思!”
“嗯,跨学科合作机会多,是好事。”顾言澈点头,将煮好的面捞出来,“你们实验室安全规范很严格,进入动物房要层层消毒。”
“是啊,步骤超多。你们呢?理论物理实验室是不是就电脑和黑板?”
“差不多,但讨论起来‘火药味’很浓,经常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他们交流着各自实验室的文化差异、导师的风格、遇到的难题、结识的新朋友。顾言澈会分享他看到的精妙数学推导,苏念晴会描述实验中的有趣现象。虽然领域不同,但他们都能理解对方工作的挑战和价值,并能从彼此的角度获得新的启发。这种交流,不仅缓解了初入新环境的紧张和孤独感,更是一种智力上的相互滋养。
夜晚,两人并排坐在新书桌前,各自对着电脑。顾言澈在演算复杂的方程,苏念晴在阅读厚厚的实验protocol(操作流程)。台灯洒下温暖的光晕,窗外是查尔斯河的静谧夜景和对岸的璀璨灯火。房间里很安静,只有键盘声和翻书声,但一种紧密的、共同奋斗的联结感在空气中流淌。
最初的体验是新鲜而充满挑战的。他们像两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新知识,适应着新节奏,也暗暗衡量着自己与顶尖同侪的差距。压力无处不在,但更多的是被激发起的斗志和求知欲。因为他们知道,身边有一个人,正和自己一样,在另一座学术高峰上努力攀登,并且随时可以转过身,给予最理解的支持和最有效的讨论。MIT和Harvard的实验室,是他们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也是他们新一轮并肩作战的开始。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