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内更是戒备森严,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每隔十步便有一名身着黑色劲装的侍卫肃立,
腰间绣春刀寒光闪烁,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每一处角落,
连风吹动廊下灯笼的微响,都能让他们的手不自觉地按在刀柄上。
“标儿,慢些走,仔细脚下的青砖,昨儿刚下过雨,边角还滑着呢。”
马昕放缓脚步,伸手轻轻扶住身旁的朱标,语气里满是疼爱。
他是朱标的亲舅舅,寄托他的一切期望!
虽在军中任职,却总把这外甥当作亲儿子一般疼惜。
此刻他身着一袭藏青色锦袍,腰间系着玉带,面容温和,与府中肃杀的氛围截然不同。
朱标笑着点头,脚步下意识地放轻:
“舅舅放心,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倒是这王府的戒备,比前几日更严了,连咱们走动都要经过三道暗哨查验,真是半点马虎不得。”
马昕目光扫过四周的侍卫,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父王治军本就严明,如今大元使团至,巴图与王保保麾下,又在边境虎视眈眈,他自然要多做防备。
你看那些侍卫,皆是从亲军卫中挑选的精锐,
每个人都以一当十,
这吴王府,如今就是一座铜墙铁壁,便是一只苍蝇,也别想轻易飞进来。”
二人说着,穿过一道刻着“忠孝”二字的石拱门,便到了正厅外的庭院。
庭院中那棵老槐树的枝叶在风中轻摇,树下几名内侍正垂手侍立,见了他们,连忙躬身行礼:“见过军师,见过世子殿下。”
马昕微微颔首,刚要迈步走入正厅,便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是昕儿和标儿来了吧?进来吧。”
推开门,正厅内的烛火温暖明亮,驱散了夜色的寒凉。
朱元璋正坐在案前,穿了一件半旧的青布便袍,
头发随意地用一根木簪束起,少了几分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家常的温和。
他手中捧着一本《资治通鉴》,书页上还夹着一根干枯的槐树叶书签,显然是方才看得入了神。
“姐夫。”马昕笑着走上前,语气随意自然,没有半点朝堂上的拘谨。
“父王。”
朱标也躬身行礼,目光落在朱元璋案前的茶盏上
——那是一只普通的白瓷杯,杯沿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显然已用了许久。
朱元璋放下书,抬手示意二人坐下,又亲自拿起桌上的茶壶,给他们各自倒了一杯茶:“刚泡的雨前龙井,你们尝尝。”
马昕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笑道:“姐夫的茶,还是这么醇厚。
不过说真的,都到了这时候,你还有心思看书?
那元庭使团已经到应天,巴图和王保保的兵力也都部署得差不多了,咱们可得好好合计合计。”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案面,神色放松了许多:“正等你来说这事。
你在军中消息灵通,又心思缜密,说说看,对这三方人马,你有什么看法?”
马昕放下茶杯,神色渐渐严肃起来:“先说那大元使团,实际上为首的是吕昶,前元户部尚书,这人最是老谋深算,
精通钱粮调度,派他来‘劝降’,实则是想探咱们应天的虚实
——粮草有多少,兵力布防如何,甚至连城内的民心向背,
他都想摸得一清二楚。”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说巴图,黄金家族的后裔,虽说名头响亮,这次过来,是撑场面的!
可麾下还是有些步卒的,这些多是汉人降兵,军心涣散,
武器也多是些破旧的长枪短刀,仅有三十架回回炮,而且操作人员都是临时招募的,根本不熟练。
这路兵马,看着吓人,实则是纸老虎。”
“至于王保保,”马昕的语气凝重了几分,“他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他敢于入应天,也是豪气冲天!
而且他本部三万蒙古精锐骑兵,配备牛角弓、蒙古弯刀,还有八十二架回回炮,才是心腹之患!
都是经历过沙场的老兵,战力强悍。
他扬言要‘平定红巾’,可不是空话,这人用兵狠辣,又极善骑兵突袭,咱们必须重点防备。”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锐利:“你说得没错。
吕昶是耳目,巴图是虚张声势,王保保才是心腹大患。
那你觉得,咱们该如何应对这三方?”
“对付吕昶,要‘虚与委蛇’。”马昕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他不是想探虚实吗?咱们就给他看些‘假东西’
——粮仓只开东边的两座,里面一半装粮,一半装沙;
校场只让他看新兵训练,精锐藏起来;
至于民心,让应天城内的商铺照常营业,百姓安居乐业,给他营造出一副兵强马壮、民心安定的假象,
让他回去给王保保麾下报个‘假信’,拖延些时日。”
朱标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舅舅这主意好!
吕昶要是信了,咱们也能多些时间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我是朱标他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我是朱标他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