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一场早来的寒流席卷了海岸线,给礁石滩涂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郭春海踩着嘎吱作响的冰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退潮后裸露的海滩上,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被海水浸蚀得千疮百孔的礁石缝隙。他是跟着老潮头——一位在海岸边住了六十多年的老把式,来学习辨认“海牛眼”,也就是本地人对野生鲍鱼的称呼。这种宝贝贴着礁石生长,颜色与礁石几乎融为一体,不是经验老到的人,根本发现不了。
“看那儿,”老潮头用一根磨得油亮的木棍,指向一处背阴、长满暗绿色海苔的石缝底部,“那微微隆起,边缘有点发暗绿的,就是个‘牛眼’。”
郭春海凑近细看,果然发现一个巴掌大小、椭圆形的硬壳紧紧吸附在岩石上,若非有人指点,他绝对会当成一块普通的石头。“这东西,金贵?”他问,呵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一团。
“金贵着呢!”老潮头蹲下身,用木棍轻轻敲了敲那硬壳,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品相好的,一个就能换半袋子白面!听说南边的大城市,还有外国人都抢着要,说是啥……海中黄金!不过难搞啊,这东西长在急流暗礁边上,水冷了才肯贴边,捞它风险大,以前没人愿意专门干这个。”
正说着,格帕欠气喘吁吁地从屯子方向跑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春海哥!闯浪号……闯浪号在老母猪礁那边,捞上来几个……几个大家伙!”他比划着,“这么大!壳子边上还泛着彩光!”
老潮头一听“老母猪礁”和“彩光”,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彩光鲍?那可是极品!走,快去看看!”
老母猪礁是一片远离海岸、暗流汹涌的危险水域,因其主礁石形似一头趴窝的母猪而得名。当郭春海和老潮头乘着小舢板靠上“闯浪号”时,二愣子正捧着一个脸盆底那么大的鲍鱼,咧着嘴傻笑。那鲍鱼壳呈深褐色,边缘果然有一圈若隐若现的、如同彩虹般变幻的光泽,吸附力极强,几个人合力才将它从舱板上取下来。
“不止这个,”老崔指着旁边一个垫着湿海草的木箱,“还有七八个稍小点的,也都是好货色!是拖网挂到礁石,带起来的。”
老潮头拿起那个最大的彩光鲍,手指颤抖地抚摸着粗糙的壳面,喃喃道:“多少年没见着这么大的‘鲍王’了……老母猪礁底下,怕不是有个鲍鱼窝子!”
这个消息让整个狍子屯都沸腾了。野生大鲍鱼的价值,远超寻常渔获。但郭春海在兴奋之余,却皱起了眉头。老母猪礁水情复杂,暗礁林立,大型渔船根本无法靠近作业,传统的拖网更是无从下手。要想捕捞,只能依靠小舢板,在潮水合适的时候,由人潜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用特制的工具从礁石上撬取。这不仅极其考验水性和勇气,更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这事不能蛮干。”当晚的会议上,郭春海给热情高涨的众人泼了盆冷水,“那地方暗流像刀子,水温能冻僵骨头,搞不好要出人命。”
“那咋整?眼看着金子埋在海底不挖?”二愣子急道。
“挖,但要换个法子。”郭春海目光扫过众人,“咱们得用巧劲。”
他提出的法子,是跟老潮头商量后想出来的“潮间带暂养”。具体来说,就是不直接冒险去老母猪礁深处大量捕捞,而是只在风平浪静、潮水最低的安全时段,由几个水性最好的好手(主要是格帕欠和另外两个年轻人),穿着加厚的棉袄外面刷桐油做的简易防水服,潜入相对安全的边缘区域,少量采集一些个头中等的鲍鱼,更重要的是,尽量采集一些吸附着幼鲍的碎石块。
然后,他们在离屯子不远、水流相对平缓、底部多石的近岸浅水区,选择合适的地点,用石头围砌成一个个“鲍鱼田”,将这些采集来的鲍鱼和幼鲍石块移植过去,模拟它们原有的生长环境,进行人工看护和培育。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冲击那片危险的原始鲍鱼栖息地,又能通过人工干预,增加鲍鱼的种群数量和生长速度。
“这不就是……种地吗?不过是种在海里?”乌娜吉最先明白了过来。
“对,就是海里的庄稼!”郭春海肯定道,“咱们这叫‘耕海’!”
说干就干。在老潮头的技术指导和郭春海的统筹下,狍子屯的“耕海”计划迅速展开。格帕欠带领的“潜水队”负责前期小心翼翼的采集和移植;老崔负责协调物资,准备建造“鲍鱼田”所需的石块、缆绳;乌娜吉则带着妇女们负责后勤,熬制驱寒的姜汤,缝制更厚实的护膝手套,还用收集到的鲍鱼内脏(当地人称之为“鲍腹”)尝试制作风味独特的鲍鱼酱。
然而,就在第一批鲍鱼刚刚移植到新家,鲍鱼田初具雏形的时候,麻烦找上门了。
一天深夜,负责在岸边了望塔值班的二愣子,发现漆黑的海面上有微弱的灯光在鲍鱼田附近闪烁,还有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他觉着不对劲,立刻跑去叫醒了郭春海和格帕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83:带兄弟赶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83:带兄弟赶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