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李砚的空间也在悄然变化。随着帝国的强盛与文化的融合,空间内不仅能培育作物、饲养珍兽,还能储存知识——他让博士们将儒家经典、算术格物、各地习俗都抄录下来,存入空间,仿佛一个永不遗失的“国家图书馆”。
“陛下,南方的棉花种植成功了!”农桑官兴冲冲地来报,“百工营用棉花织出了棉布,比丝绸结实,比麻布柔软,价格还便宜,百姓们都抢着买!”
李砚来到棉田,看着雪白的棉花挂满枝头,心中欣慰。棉花的推广,让百姓有了更保暖的衣物,北境的迁徙者再也不用忍受寒冬,连草原的牧民都开始种植棉花,取代了粗糙的兽皮。
手工业也随之繁荣。长安的织锦坊、洛阳的瓷器窑、登州的造船厂,都用上了新的工具——水力织布机、煤窑烧制、标准化零件,这些由百工营研制的技术,让大秦的手工业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陛下,北洋水师的新船造好了!”水师统领前来汇报,“这船用了煤烧的蒸汽动力,不用靠风力,速度比楼船快三倍,还能在船上安装回回炮!”
李砚登上蒸汽船,看着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听着机器的轰鸣,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铁甲重步兵,到北洋水师的楼船,再到如今的蒸汽船,大秦的军事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而这一切,都源于稳定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充足的人才。
这日,李砚站在长安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天际。丝绸之路的驼铃声隐约可闻,北洋水师的蒸汽船在东海游弋,学堂的朗朗读书声传遍大街小巷,银行的算盘声与市集的叫卖声交织成一片繁华的乐章。
他想起自己刚穿越时的迷茫,想起在草原上的浴血奋战,想起南下时的步步为营,恍如隔世。如今的大秦,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帝国,而是一个融合了农耕、游牧、商业、海洋文明的多元帝国,它的强大,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军队的勇猛,更在于金融的畅通、文化的包容、百姓的安乐。
“陛下,该回宫了。”内侍轻声提醒。
李砚点点头,转身往回走。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身后的长安城融为一体。他知道,帝国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叛乱,或许会有天灾,或许会有外敌,但只要金融的脉络不断,文化的根基不摇,百姓的心不散,大秦就会像这夕阳一样,虽有起落,终会迎来新的黎明。
属于他的传奇,属于大秦的辉煌,还在继续书写,一页又一页,直到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喜欢逃荒是不可能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逃荒是不可能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