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木合亚,暂缓西进,抽调三万骑兵回师,屯驻在漠南边境,随时准备南下。”李砚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落在秦陇的位置,“让他将西域的俘虏整编为辅兵,配发劣质兵器,作为攻城的炮灰。”
用异族炮灰消耗敌军实力,这是他惯用的手段。那些拜火教的俘虏、大食国的降兵,死在南下的战场上,总比留在西域叛乱要好。
“巴特尔那边,让他继续西征,越大食,抵黑海,尽可能吸引西方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暇东顾。”李砚继续下令,“告诉他,若能打到大秦(罗马)边境,本汗许他自立为王,世代镇守西域。”
这是他对左右贤王的制衡之术。给予足够的利益,让他们在外开疆拓土,却又用遥远的距离和繁重的战事消耗他们的实力,使其永远无法威胁到磐石城的中枢。
将领们领命而去,大帐内渐渐安静下来。李砚看着地图上秦陇的位置,陷入了沉思。
他不擅长统治,却擅长摧毁与重建。中原的藩王们打来打去,早已耗尽了民心与国力,这正是神鹰部南下的最佳时机。他不需要像中原皇帝那样讲究“仁义道德”,只需用铁蹄踏平反抗者,用军功制激励士兵,用盐铁和粮食拉拢百姓,便能在秦陇站稳脚跟。
“来人,传召户部与工部。”李砚喊道。
很快,负责粮草的户部次相与掌管军械的工部次相匆匆赶来。
“南下秦陇,需准备多少粮草?”李砚问道。
户部次相躬身道:“三万骑兵,加上五万辅兵,每日需粮五十石,草料百石,若打持久战,需备足半年之粮,约九千石,草料一万八千石。”
“够吗?”
“够了。西域的粮仓尚有盈余,加上秦陇藩王许诺的十万石,足以支撑。”
李砚点点头,又问工部次相:“攻城器械准备得如何?秦陇多坚城,光靠骑兵不够。”
工部次相连忙回道:“回大可汗,已打造投石机三十架,云梯百具,还有新造的‘冲车’十辆,皆是用西域的硬木与镔铁打造,足以撞开寻常城门。”
“很好。”李砚满意道,“再备五万支火箭,硫磺与硝石多带些,必要时可火烧城门。”
他记得前世的历史,蒙古人西征时常用火攻,对付那些顽固的城池格外有效。如今用来攻打秦陇的藩王城,正好合适。
安排完这些,李砚走出大帐。夕阳正沉,将磐石城的城墙染成一片金红,城外的校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震耳欲聋。那些新整编的辅兵穿着破烂的铠甲,在老兵的呵斥下练习列阵,眼神里既有恐惧,也有对军功的渴望。
“他们会是南下的利器。”李砚低声道。这些辅兵多是西域的异族,在军功制的诱惑下,会比草原士兵更加凶狠,也更不在乎杀戮——反正死的是中原人,与他们无关。
远处的山坡上,左右贤王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那是他立的靶子,也是他的刀。只要这两把刀足够锋利,能替他扫平西陲与南疆的障碍,他不介意让他们多沾些血。
至于那些教义争端、信仰冲突,李砚从不在乎。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信仰都是纸糊的。左右贤王会用屠刀告诉那些“死忠”,什么叫现实;南下的铁骑会用战功告诉中原藩王,什么叫天命所归。
他抬头望向南方,秦陇的方向被暮色笼罩,却仿佛能看到那里的城池、粮仓和铁矿。用不了多久,神鹰部的马蹄就会踏遍那里的土地,将那些纷争不休的藩王彻底碾碎。
“准备南下吧。”李砚对身边的亲卫说,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亲卫领命而去,大帐外的号角声骤然响起,悠长而雄浑,像是在宣告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李砚知道,南下秦陇只是开始。一旦占据那里,关中、中原便触手可及。到那时,他或许会学着中原皇帝那样建立王朝,或许会继续做他的草原大可汗,但无论如何,这片土地都将迎来新的秩序——用铁与血铸就的秩序。
夜色渐深,磐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颗颗镶嵌在草原上的星辰。中军大帐的火焰依旧燃烧,映照着那张标注着无数红圈的地图,也映照着李砚眼中熊熊燃烧的野心。西征未竟,南图已始,属于神鹰部的扩张之路,还在延伸向更遥远的地方。
喜欢逃荒是不可能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逃荒是不可能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