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歌则负责调动资源,安排雕版刊印、以及通过诸多隐秘渠道确保话本能迅速铺满长安大小书坊、茶楼的说书人案头;玄玑则从旁协助,考据史实细节,确保故事框架于史有据,不至被人轻易指为虚妄。
不过数日,第一回书稿已然成型。周景昭于澄心阁内,将墨香未散的书稿示于众人。只见素雅封面之上,《东周列国志》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旁书“风铎书君 撰”。
展开扉页,卷首便是一阕磅礡却又带着几分苍凉意蕴的词: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此词一出,便定下了全书慨叹兴亡更迭、冷眼旁观诸侯纷争的宏大历史基调,又隐含几分对所谓“龙争虎斗”背后虚伪与残酷的淡漠审视与深刻批判,格调极高。
接着,便是第一回目:《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内容正是详细讲述周宣王中兴后期,因听到市井流传“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的诡异童谣,心生极大恐惧,竟不辨真伪,不经详查,便直接下令捕杀所有制作山木弓(檿弧)、箕草箭袋(箕箙)的百姓,一时间冤狱四起,人心惶惶。
而后,忠臣杜伯挺身而出,直言谏诤,指出童谣虚无缥缈,君王岂可因莫须有之言轻杀无罪之人,以免失德于天下?周宣王非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竟将杜伯诛杀。
最终,杜伯冤魂不散,化为厉鬼,于狩猎之时,白马素车,红衣红冠,手持朱弓赤箭,于光天化日之下向宣王鸣冤索命,宣王受惊,归国后不久便薨逝的故事。
周景昭特意在文中强化了“童谣惑众”、“君王昏聩轻信”、“忠良蒙冤”、“天理昭彰、鬼神示警”等元素,文笔生动,描绘冤狱之惨烈、杜伯之刚直、厉鬼出现之骇人,极具感染力。
借古喻今,警示“谣言可亡国、冤狱失民心”的意图,昭然若揭,却又巧妙地包裹在精彩的历史故事之中。
众人览毕,皆抚掌称善,面露激赏之色。
“好一个‘闻谣轻杀’!开篇便如匕首投枪,直指要害!看那幕后操纵流言者,读此能不安否?” “杜伯化厉鸣冤…殿下,此中深意,堪比《春秋》笔法!忠良蒙冤,天地同悲,鬼神共愤!怕是能让许多心中有鬼之人,寝食难安啊!” “此章一出,必引人深思所谓‘天命’、‘预言’背后,究竟有多少是人心鬼蜮在推波助澜!殿下此举,乃是以文载道,诛心为上!”
周景昭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便如此刊印。长歌,立时安排下去,让长安的说书人,先好好讲讲这第一章!我要在最短时间内,让这‘周宣王的故事’,传遍京畿每一个角落!”
“是!属下必办得妥帖!”谢长歌领命,眼中充满干劲。
很快,“风铎书君”新作《东周列国志》第一回便如同悄然生长的藤蔓,迅速在长安城的市井间流传开来。
大小书坊悄然上架,茶楼酒肆中,最有名的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清清嗓子,便将那“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的故事说得跌宕起伏、绘声绘色。
说到冤狱骤起,百姓无辜遭难时,听众愤慨扼腕;说到杜伯直谏遭诛时,众人叹息不止;说到厉鬼白日现形索命时,又不禁感到一股寒意自脊背升起,唏嘘不已。
无人知晓,这看似只是一部文笔上乘、故事精彩的历史演义新篇,实则是一柄经由千锤百炼、悄然出鞘、直指阴影深处心脏的文心之剑。
周景昭坐镇澄心阁,目光似乎穿透重重楼阁,望向那熙攘繁华的帝都街市,静待着这看似微小的波澜,能否惊动那深藏水底的巨鳄,又会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喜欢从闲散王爷开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闲散王爷开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