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的清华园,春意已浓,垂柳拂堤,杨絮轻飏,阳光透过新绿的树叶,在蜿蜒的小径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然而,这春日的宁静,却被一股充满使命感的热潮所打破。
又是一个周三,清华大学一间巨大的阶梯教室内,气氛热烈而肃穆。
墙上,红色的“清华大学-红星轧钢厂实践基地第二期技术攻关课题发布会”横幅,宣告了这场发布会非同寻常的意义。
会场周围的展板上贴满了第一期合作成果的照片、复杂的技术路线图、设备运行数据记录,以及师生们在轧钢厂车间里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
这些无声的见证,诉说着过去一年多来,“厂校合作”在这片充满理想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并结出的硕果。
会场内,济济一堂的人群泾渭分明却又浑然一体。
一边是清一色学生装的清华师生,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求知的热忱与投身国家建设的豪情;另一边则是穿着工装或中山装的轧钢厂领导、工程师和老师傅们,他们脸上刻着岁月的风霜与生产一线的质朴,眼神中既有对知识的敬畏,也有对实践的自信。
两种不同的气质,因共同的目标而在此刻水乳交融。
这批即将发布的课题,多达五十余项,涵盖四大板块,甚至还有一个堪称巨型的旗舰项目,无疑是清华大学践行“产学研结合”的标志性理念。
其高度、广度与深度,完美契合了清华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的自我定位,是服务国家战略、攻坚工业关键技术的典范。
这不仅涉及多个院系的协同作战,更牵动着上百万的巨额经费,其成败,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
会议在机械制造系书记沉稳有力的开场白中正式开始。
他简要介绍了与会的重要领导和嘉宾,强调了此次发布会对推动国家工业自动化进程的重要性。
紧接着,李怀德健步走上讲台。
他身着崭新的深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容光焕发,他的欢迎辞热情洋溢,又饱含深意。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染力。
他深情回顾了实践基地从无到有、从筚路蓝缕到初具规模的奋斗历程,提到了“掐丝珐琅”电路板的突破、全流程自动化中试线的成功运行,以及鞍钢合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这些成绩证明,‘厂校合作’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更是人才培养的淬火炉!”
话锋一转,他的语气变得充满力量:“然而,同志们,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国家的建设需要我们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钢材,国际的技术封锁逼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第二期课题,就是我们应对挑战、开创未来的蓝图!”
他特别宣布:“本次课题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首批资金60万元,已通过市局拨款、轧钢厂自筹等方式全部就绪!这为我们接下来的攻坚克难,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尤其是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六十万元!在这个年代,这无疑是一笔足以支撑起宏大梦想的巨款。
随后,刘星海教授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缓步上台。
他没有拿讲稿,双手随意地扶在讲台两侧,目光扫过全场,自有一种渊渟岳峙的宗师气度。
“诸位同志,”刘教授的声音平和而清晰,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瞬间让会场安静下来,“李厂长描绘了蓝图,落实这幅蓝图,需要我们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扎实的技术路径。”
他系统地阐述了第二期课题的总体规划,着重强调了其与第一期成果“全流程自动化”的承接与深化关系。
“我们第一期,解决了生产流程‘从无到有’的自动化问题,像是给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装上了规整的骨架和协调的四肢。”
刘教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开场:“而第二期,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强壮’、更‘灵敏’、更‘聪慧’,甚至要赋予它感知自身‘健康’状况的能力!”
他逐一剖析四大板块的设计战略考量。
自动化与智能化深化板块,旨在追求极限效能与初步的智能判断,是神经系统的强化。
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板块,直指工业生产的核心——产品本身,是血肉与体魄的锤炼。
设备维护与能源动力板块,关乎生产的持续性与经济性,是血液循环与能量代谢的优化。
“而前瞻性与基础研究板块,”他顿了顿,“则是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埋下种子,储备可能。或许有些课题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但若无此远见,我们终将受制于人。”
最后,他总结道:“所有这些课题,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构建我们自主的、成体系的、具备持续进化能力的工业技术基座!这不仅是红星轧钢厂的需要,更是国家工业化的长远大计!其影响,将远超一个工厂、一个项目的范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