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七月,吴国大将军孙綝大规模发兵驻守镬里,又派朱异率领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去解救寿春之围。朱异把辎重留在都陆,进驻黎浆,石苞、州泰又击败了他。泰山太守胡烈率五千奇兵袭击都陆,烧毁了朱异的全部物资粮草,朱异率领剩余士兵,靠吃葛叶充饥,这才逃回孙綝那里。孙綝让朱异再次拼死作战,朱异因为士兵缺粮,所以不愿听从命令。孙綝大怒,九月己巳日,在镬里斩杀了朱异。辛未日,率军返回建业。孙綝既没能救出诸葛诞,又损失了士兵,还杀害了名将,因此吴人没有不怨恨他的。司马昭说:“朱异没能到寿春,不是他的罪过,而吴人却杀了他,这是想以此向寿春谢罪,以坚定诸葛诞的信念,让他还抱有获救的希望。如今应当加强包围,防备敌人逃跑,同时用多种方法误导他们。”于是施行反间计,扬言说“吴国的救兵就要到了,我们大军缺粮,分派病弱士兵到淮北去求食,势必不能长久包围”。诸葛诞等人因此更加放宽粮食消耗,不久城中缺粮,外部救兵也没到。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心腹谋士,就对诸葛诞说:“朱异等人率大军前来却不能前进,孙綝杀了朱异返回江东,对外以发兵为名,实则坐等成败。如今应趁军心还稳固之际,士兵也还愿意效力,赶紧合力决一死战,进攻包围的一面,即使不能全胜,还能保全部分力量;现在空坐等待救援,是没有用的。”文钦说:“您现在率领十多万人归顺吴国,我和全端等人都身处死地,父兄子弟都在江南,就算孙綝不想来,主上和他的亲戚难道会答应吗!况且中原每年都有战事,搞得军民都很疲惫,如今他们包围我们一年,内部必将发生变故,何必舍弃这里,想冒险求侥幸呢!”蒋班、焦彝坚持劝说,文钦发怒。诸葛诞想杀蒋班、焦彝,二人害怕,十一月,二人便背弃诸葛诞翻墙出城投降。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在建业,和家里人发生争执,带着母亲及部曲几十家前来投奔魏国。当时全怿和侄子全靖以及全端的弟弟全翩、全缉都领兵在寿春城中,司马昭采用黄门侍郎钟会的计策,秘密以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信,另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入城中告诉全怿等人,说“吴国朝廷恼怒全怿等人不能救出寿春,想把将领们的家属全部杀掉,所以我们才逃来归顺”。十二月,全怿等人率领部众几千人打开城门出城投降,城中震动恐惧,不知所措。朝廷下诏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都得到不同的封爵和官职。
蜀汉的姜维听说魏国分出关中的兵力去支援淮南,就想乘虚进攻秦川,便率领几万人从骆谷出兵,到达沈岭。当时长城囤积的粮食很多,但守卫的士兵却是很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诸军事司马望以及安西将军邓艾进军占据了那里,以抵御姜维。姜维在芒水扎营,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都不应战。
这时,姜维因为多次出兵,搞得蜀人困苦忧愁。中散大夫谯周撰写《仇国论》来讽谏这件事,文中说:“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回答说:我听说,处于强大而无祸患的地位,常常会多有轻慢;处于弱小而有忧虑的地位,常常会想着行善。多有轻慢就会产生祸乱,想着行善就会实现天下大治,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修养百姓,以少取多;勾践体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有人说:从前,项羽强大而刘邦弱小,他们相互征战,项羽和刘邦约定平分鸿沟,各自返回让百姓休养生息,张良认为百姓心意安定之后,就难以动摇了,于是率军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氏。难道一定要遵循周文王的做法吗?回答说:在商、周之际,王侯世代尊贵,君臣关系长久稳固,百姓习惯于他们所专注的事物;根基深厚的难以拔除,占据稳固地位的难以迁移。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汉高祖又怎能仗剑策马夺取天下呢!到了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苦于秦朝的徭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更换君主,有的一月更换主公,人们像鸟受惊、兽害怕一样,不知道该跟随谁,于是豪强们一起争夺,像老虎、豺狼一样分割天下,行动迅速勇猛的收获多,行动迟缓的就被吞并。如今我们和对方都已经传国易世了,既不是秦末那样动荡不安的时代,实际上却有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可以做周文王,难以做汉高祖。百姓疲劳,那么骚扰的征兆就会产生;上层轻慢、下层残暴,那么瓦解的形势就会出现。谚语说:‘射箭时多次失手,不如审慎发射。’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小利而转移目光,不会因为似是而非的情况而改变步调,时机成熟后再行动,条件具备后再举措,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再次作战就能取胜,实在是重视百姓的劳苦而审时度势啊。如果最终极力炫耀武力、滥用征伐,那么土崩瓦解的形势就会产生,若是不幸遇到危难,即使有有智慧的人,也没什么办法谋划事情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