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死而复生的经历,如同一个烙印深深刻在他生命里。他明白了,举头三尺,并非虚言,人所行所思,皆有印记。然而天道虽严,亦存悲悯,那岩穴中的点化,那青皮簿上的转机,无不在诉说一个道理:浪子回头,千金不换。只要心向光明,真诚悔改,哪怕身处最深的黑暗,也终会有一线生机,自因果的严密罗网中,透出希望的微光。
2、王弘之
唐贞观年间,沁州和川县令王弘之家中,发生了一桩奇事。
这夜三更,王府宅院深处忽然传来男子的说话声。起先众人以为是进了贼,举着灯烛四处搜寻,却不见半个人影。那声音竟是从已故女婿崔轨生前住过的厢房传出的——崔轨月前病逝,棺椁早已送回博陵安葬。
“岳母莫惊,是女婿轨。”声音飘飘渺渺,似隔着一层纱,“虽知不该在妻家立灵,可我在异乡漂泊,实在苦无所依……”
王老夫人吓得手脚冰凉,被婢女搀扶着才没瘫软在地。她强自镇定,对着空屋问道:“贤婿想要如何?”
“但求立个牌位,早晚供奉些素食便好。”那声音带着阴司特有的寒气,“切记不可置肉。”
自此,王府夜夜都能听见崔轨的声音。起初阖府上下寝食难安,日子久了,竟也渐渐习惯。有时崔轨会说起地狱见闻,声音里透着说不尽的疲惫:“人生在世,杀生与不孝最是重罪。其余过错,相较之下都算小事了。”
更深夜静时,他常劝家人礼佛诵经,那语调不似说教,倒像过来人的恳切告诫。
王老夫人心疼女婿在阴间受苦,便按他所说,请人抄写《法华经》《金刚经》《观音经》各三部,又设斋供养僧众。说来也怪,自抄经那日起,府里再听不见崔轨的声音了。
就在王家以为女婿已得超度时,第七日深夜,那熟悉的声音又响起了。这次格外清晰,仿佛说话人就站在帘外。
“多谢岳母为孩儿广植福田。”声音里透着难得的轻快,“今日特来拜别。蒙佛力加持,我即将往生善处。”
一时间,王府上下悲欣交集。老夫人扶着门框垂泪,婢女们低声啜泣,都知这是最后一次听见姑爷的声音了。
崔轨顿了顿,忽然说起一桩心事:“小婿还有遗腹子,如今该有五六岁了。这孩子将来必能显达,恳请岳家善加抚育。”
晨钟将响时,那声音渐渐远去:“时辰到了,诸位保重……”
天边泛起鱼肚白,王府院中的经幡在晓风中轻轻飘动。王弘之站在廊下,望着女婿声音消失的方向,忽然想起女儿前日来信说,孙儿昨夜梦中笑醒,说看见父亲周身笼罩金光。
多年后,那遗腹子果然高中进士,官至刺史。每当有人问起他额间那道形似莲花的胎记,他总会想起童年时,外祖母常指着府中珍藏的经卷说:“这是你父亲往生的船筏。”
而王府夜话的故事,也随着那些抄写的经卷一起,在民间流传开来。说书人总爱在结尾叹道:阴阳虽隔,慈悲相通。一缕善念,足以照亮黄泉路;几卷真经,竟成渡亡舟。可见这世间最难得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生死关头那份不改的真心。
3、崔义起妻
龙朔三年五月,长安城崔府上下缟素。司元少常伯崔义起的夫人萧氏,正值盛年却骤然病逝。头七那日,请来的僧人正在用斋,灵堂里忽然响起一声惊呼——是夫人贴身婢女素玉的声音,却又全然不同往日。
那声音带着阴司的寒气,字字清晰:“我今身陷地狱,苦不堪言。幸得儿女修福,暂得放归。”满座僧侣皆放下竹箸,合十默诵。但见素玉双目紧闭,面色青白,却朝着众僧缓缓下拜:“愿向诸位师父忏悔。”
原来这萧氏生前最不信因果,常笑父亲文铿常年食素是自讨苦吃。文铿先生早年便戒绝荤腥酒肉,她却偏要反其道而行,贪欲炽盛,嫉妒成性。如今到了阴司,才知佛经所载地狱种种,竟是字字不虚。
“二十日那天,我再来带素玉亲见受罪之苦。”那借素玉之口说话的声音渐渐微弱,终至不闻。素玉身子一软,昏死过去。
到了五月二十,素玉果然如期昏厥,这一去便是三日。
醒来时,她唇焦舌燥,眼中尽是恐惧。据她所述,那日随夫人魂魄行至一座巨城,城中别院正是萧氏受刑之处。但见铁床铜柱,汤镬沸腾,夫人被鬼卒拖去烧煮,惨呼声声入耳。正痛苦间,空中忽现祥云,竟是文铿先生立于云端。
“早放素玉回!”文铿先生的声音如钟磬清越,随即对素玉道,“我女生前不受戒律,恣意贪妒,故有此报。你回去告诉崔郎,速速广修功德,或可解救。”
正说间,一位婆罗门僧自天而降,梵音缭绕间,教素玉念诵《金刚经》咒语。但见经声起处,地狱刑具暂息,萧氏痛苦稍减。
崔义起闻此,连夜请经抄写,广设斋醮。说来也怪,自那日后,素玉再未昏厥,萧氏也再未借她还魂。只有抄经的青烟,日夜不绝地飘向天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