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摩腾
中天竺的晨光,总带着股檀香的暖意。在都城郊外的竹林精舍里,常有个身着僧衣的僧人,盘腿坐在青石上,给围坐的信徒讲解经文。这僧人眉目清朗,身姿挺拔,说起话来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他便是释摩腾。
释摩腾自幼在寺庙修行,不仅精通大小乘佛法,还能将深奥的经文讲得通俗易懂。他不喜欢待在固定的寺庙里,总爱背着经卷四处游走,走到哪里,就把佛法的道理传到哪里。有人说他“狂”,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偏要去偏远地方受苦;释摩腾却笑着说:“佛法本就该护佑众生,若只守着一方精舍,怎能让更多人得安乐?”
有一年,他游化到天竺的一个附庸小国。这小国土地贫瘠,百姓却格外虔诚,听闻释摩腾来了,纷纷围到他住的草庐前,请他讲经。释摩腾便选了块开阔的空地,开讲《金光明经》。他说“善念能消灾”,说“和睦能安邦”,百姓们听得入迷,连国王都亲自来听他讲经。
可没过多久,邻国突然派兵侵犯边境。小国的国王慌了神——本国兵力薄弱,根本不是邻国的对手。他找到释摩腾,急得直跺脚:“大师,如今兵临城下,百姓要遭难了,您说的‘安乐’,还能实现吗?”
释摩腾放下手中的经卷,神色平静:“《金光明经》中说,能宣讲此法者,会得到地神护佑,让所居之地平安。如今战火将起,或许我该去试试,用佛法化解这场灾祸。”
国王愣住了:“大师要亲自去敌国?那太危险了!”
“若能让两国百姓免于战乱,我这点危险又算什么?”释摩腾说完,便收拾了简单的行囊,独自一人朝着敌国的军营走去。
敌国的士兵见一个僧人走来,立刻举着刀拦住他:“你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我是释摩腾,来自邻国,想求见你们的国王,有要事相商。”释摩腾语气从容,没有丝毫畏惧。
士兵们将信将疑,把他带到了国王面前。敌国国王见他孤身一人,穿着朴素的僧衣,不由得冷笑:“你一个僧人,能跟我谈什么?难道想用你的经文,让我退兵不成?”
“陛下,”释摩腾双手合十,缓缓说道,“两国相邻,本应互相扶持。若起兵戈,您的士兵会流血,百姓会流离;我的国家虽小,却也会拼死抵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如我们罢兵言和,互通有无,让两国百姓都能安稳过日子,这难道不比打仗更好吗?”
他又说起《金光明经》里“慈悲为怀”“止戈为武”的道理,从日出讲到日落,把战争的危害、和平的珍贵,一字一句地说给国王听。敌国国王起初还带着敌意,可听着听着,竟渐渐放下了成见——他想起这些年连年征战,国内百姓怨声载道,国库也日渐空虚,若再打下去,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大师说得有理。”国王终于松了口,“我愿意退兵,与你们国家结为友邻,从此互不侵犯。”
就这样,释摩腾凭着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消息传开后,无论是小国还是敌国的百姓,都对他充满感激。他的名声,也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天竺。
日子一天天过去,释摩腾依旧四处游历,直到汉明帝永平年间,一场跨越山海的缘分,悄然降临。
那天夜里,汉明帝做了个奇怪的梦:他看见一个浑身金光闪闪的巨人,踩着祥云从空中飞来,落在宫殿的上空,面带微笑地看着他。明帝醒来后,心里又惊又奇,第二天一早就召集大臣,让大家说说这个梦是什么预兆。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祥瑞之兆,有的说可能是神仙显灵,却没人能说清这“金人”到底是谁。这时,通事傅毅站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曾听说西域有一位神明,名叫‘佛’,身形高大,常以金色示人。您梦中所见的金人,恐怕就是佛啊!”
明帝听了,心中一动:“西域竟有这样的神明?那朕倒要派人去看看,将佛法请回中原,让百姓也能得到护佑。”
于是,他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着礼物和随从,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路程。从中原到天竺,要穿过茫茫沙漠,翻过险峻的高山,一路上风吹日晒,困难重重。可蔡愔等人想着明帝的嘱托,始终没有放弃,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抵达了天竺。
他们在天竺四处寻访,打听佛法的消息,很快就听说了释摩腾的名声——那个曾用佛法化解两国战乱的高僧。蔡愔等人立刻找到了释摩腾,恭敬地说明了来意:“我们来自东方的大汉,皇帝陛下梦见金人,知晓佛法高深,特命我们来请大师前往中原,传播佛法,让中原百姓也能听闻善念,得享安乐。”
释摩腾看着眼前这些远道而来的人,眼中满是动容。他早就听说过东方有个繁华的大汉,只是路途遥远,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前往。“传播佛法,本就是我的心愿。”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哪怕要穿越流沙,翻越高山,我也愿意去中原,让佛法在东方生根发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