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三年,陈伯每日天不亮就起身打扫院落,帮师兄弟劈柴挑水,师父讲经时他听得最认真,笔记记了厚厚几册;师兄弟们有难处,他也总是第一个伸手帮忙。有次山中闹了虎患,弟子们都不敢出门,陈伯却冒着危险,跟着孔安国去山间设置驱虎的符咒,全程沉着冷静,半点没有退缩。孔安国看在眼里,知道这弟子心性坚定、为人可靠,终于决定对他吐露实情。
一日晚饭后,孔安国把陈伯叫到密室,缓缓说道:“我年轻时,也曾为求道术四处奔波,踏遍名山大川,却始终没能求得神丹八石的登天之法,只得了地仙的方子,勉强能保长生不死。”他顿了顿,眼神飘向远方,似在回忆往事,“后来我在海滨遇到一位渔父,他其实是 以前的 越国国相范蠡,只因躲避乱世才改了姓名隐居。他见我求道心诚,便怜悯我,把秘传的服食养生之法教给了我,我才得以度世长存。”
“像大伍、司诚、子期、姜伯、涂山这些人,都是得了类似的道法,活了千岁之后,反而比年轻时更加强壮。”孔安国看着陈伯,语气郑重,“我受道至今,服药已有三百余年,曾把其中一个方子传给过崔仲卿……如今见你心性纯良、执守诚信,我也想把这保命养生的法子教给你,但你要记住,此法不可用于谋利,更不可恃此逞强,只能用来修身,若有机缘,再传给同样可靠之人。”
陈伯听罢,当即跪地叩首:“弟子定不负师父所托,谨守道规,绝不滥用此法!”
后来,孔安国依旧隐居潜山,时而闭关修行,时而教导弟子;陈伯则谨遵师训,用学到的法子修身,也帮着师父照料其他弟子,遇到品行端正、求道心诚的人,便在得到孔安国允许后,慢慢传授道法精髓。潜山脚下的百姓们,时常能看到一位面色红润的老者(孔安国)带着弟子们在山间采药,或是在溪边炼丹,传闻他们能治疑难杂症,也能驱邪避灾,却从不多收百姓一分钱。
有人问孔安国,活了三百年,最看重的是什么?他只笑着答:“道非独善其身,亦要择人而传。若能让正道不失,让良善之人得护,便是长生最大的意义。”
其实真正的“长生”,从不是独自活过漫长岁月的孤寂,而是将善意与正道传承下去的延续。孔安国守住的不只是自己的性命,更是一份“择善而传、以道济人”的初心——这份初心,比三百年的光阴更珍贵,也比任何仙术更能让人“长存”。
3、苏仙公
桂阳地方,曾出过一位奇人,名唤苏仙公。那是汉文帝年间的事了。他自幼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却因仁孝之心,在乡里间颇受称道。
他家的宅子在郡城东北角。这人有些与众不同,无论道路干燥还是泥泞,他都坦然行走,从不刻意躲避。对于吃食,他也毫不挑剔,精粮粗饭,但能果腹便心满意足。因家贫,他常为人家放牛,与乡里的孩童们轮流做那放牛的娃子。怪就怪在,牛儿到了他手里,就变得格外温顺听话,只在附近徘徊吃草,到了时辰,不用驱赶,自己就乖乖往回走。而别的孩子去放,那牛便四下乱窜,翻山越岭,累得人气喘吁吁。孩子们好奇地问他:“你到底用了什么法子?”苏仙公只是微微一笑:“这可不是你们能明白的。”有人还见过他时常骑着一头鹿出行,更添了几分神秘。
一日,他与母亲一同吃饭。母亲念叨着:“吃饭没有鱼鲊(一种腌鱼)佐餐,改日你去集市上买些回来吧。”苏仙公听了,也不多言,只将手中的竹筷往饭中一插,揣上钱便出了门。仿佛只是出去转了个身的功夫,他就提着新鲜的鱼鲊回来了。母亲饭还没吃完,见状惊疑道:“你这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老实回答:“便县的集市上。”母亲顿时生了气:“便县离此地有一百二十里!道路险阻,你怎能片刻往返?定是骗我!”说着便要拿家法教训他。苏仙公连忙跪下说:“母亲息怒。孩儿买鲊时,正遇见舅舅也在市集,他还对我说,明日要来家中探望。请您耐心等到舅舅来了,一问便知真假……”
后来,苏仙公得道仙去。据说他离去前,曾在楼板上用瓜留下漆书般的字迹,大意是:城郭依旧,人事已非,待到三百甲子一轮回,我自当归来。我是苏君,为何要试图用弹弓射我呢?(此句似有典故残缺)因此,后世修道的人,每到甲子日,还会到苏仙公故居焚香礼拜。
关于他的事迹,另有一说流传。
他名叫苏耽,也是桂阳人,年少时便以极致的孝行闻名。有一次,母亲想喝鱼羹,苏耽便出门前往湘州市集购买。那地方离家一千四百里,他却能转眼即回。他的叔父恰好在州府为吏,在市集上见到了苏耽,十分惊讶,便写了封信让苏耽捎回家中。家人接到信后,都感到难以置信。后来,苏耽告诉母亲,自己命中注定要成仙,即将远离,无法再在身边侍奉。他留下了两个盘子给家中,嘱咐说:“母亲若需要食物,就敲敲小盘;若需要钱帛,就敲敲大盘。所需之物立刻便会出现。”乡邻们觉得这事太过神奇,报告了官府。官府派人来查验盘子,里面空无一物,但苏耽的母亲使用时,却无不灵验,仿佛有神明相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