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时间,清妍采完了五味子,又采了刺五加,防风,野菊花……
这座大山里,为周围的人提供了太多的物产。
她和钟大夫配合默契,她负责上山采药,钟大夫负责炮制。
清妍还和大队长他们申请,让徐蔚然过来帮忙。
大队长他们也同意了,现在秋收结束了,队上组织人修路,挖河道,这些都是体力活,徐蔚然才十五岁,真干不了多少。
钟大夫很高兴,虽然祖孙两个没有相认,但是,能经常见到,说说话,也是好的。
修路,挖河道都不是轻松的活计,对于二道沟大队的社员来说,也很吃力,何况是知青点的知青。
“郑知青,这活什么时候能干完啊?天天敲石头,我的手都磨起泡了?”
温红英伸出自己的手,手掌和手指头上都有血泡。
秋收的时候,她就累得够呛,哭了好几场。
但是,大队上管的严,她们不能随便请假,也没有机会去公社或者县城。
她倒是想做点什么,就是没有机会。
“是啊,我们天天挖河道,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杜军也是苦不堪言,他长这么大,第一次吃这样的苦。
“修路是为了出行方便,挖河道是为了防止明年雨水大,淹了庄稼。
这活怎么也得干到十一月初,下雪以后,就不干了。”
郑向前看着两个事多的,耐着性子解释着。他已经接到家里的信了,最晚十一月末他就要去部队了。
“十一月初?那不是还有十多天呢吗?
我一天都干不了了,这哪是建设新农村啊,这是来受苦的。”
温红英都喊破音了,她觉得自己一天也干不了了。
“温知青,注意你的言辞。”
郑向前难得严肃一回,真是想不明白,这两人怎么就学不会接受现实呢。
不管你们在京城的时候有多风光,现在,都下乡了,就要接受现状,好好上工。余队长他们可不是软柿子,真的惹出什么事,他俩兜不住。
“我说什么了,我说的不对吗?”
温红英一肚子委屈,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怼一遍。
“行了,该说的都说了,剩下的,你们自己体会,好自为之。”
郑向前觉得自己是对牛弹琴了,说多少都白费。
温红英看了一眼杜军,这两人,眼神对了一下,心照不宣了。
等吃过晚饭,两人在知青院后面的河边碰面了。
“杜军,这样下去,咱们得累死在这,是不是想个法子,给自己谋点福利?”
“是得想想法子,我也受不了了。”
杜军他们年轻力壮的男青年去清河道,水凉,腰都直不起来了。
“可是,二道沟大队这边也没有什么地主,富农的,咱们想批斗,都找不到对象。”
“没有地主富农,不是有下放人员吗?你看看那个姓钟的,日子过得比咱们都好。”
杜军这段时间,经常在队里溜达,对唯一的下放人员了解不少。
“医疗点的那个?她是过的不错,秋收都没干什么重活。
现在,天天在医疗点,修路都没去。”
温红英想起那个钟大夫,一点都不像下放人员,既不被批斗也没有吃苦受累,过得滋润的很。
“那行,咱俩好好筹谋一下,怎么利用姓钟的,给自己谋福利。”
杜军也不想干活,他想像在京市一样,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两个人,嘀咕了一阵,才一前一后回到知青点。
其他人都睡觉了,谁也没注意,这两人的小动作。
又过了两天,大队长宣布休息一天。
一连干了十多天,大伙都乏了,歇一歇,再干个十天八天就完工了。
一大早,温红英和杜军就出了知青点,往公社去了。
到了公社,正好赶上去县城的客车。
到了县城,她们直接去了革委会,想要去举报。
“你好,同志,我们要举报。”
“举报?你们发现特务了?”
革委会的也很激动,这要是抓住特务,他们也能立一功。
“不是,没发现特务。我们是举报大队上的下放人员待遇太好,没有真心改造,是享乐主义。”
温红英本来想连余队长他们一起举报的,但是杜军没让。
万一这边的革委会不管事,他们不就把大队长得罪了吗?
“举报下放人员,你们是哪个大队的?”
“我们是二道沟大队的。”
“二道沟大队,余队长他们那?
我记得那边只有一个下放人员吧?”
“对,就一个,京市过来的大夫。”
革委会的两个同志相互看了一眼,他们心里有数,那个,可是有人打过招呼的,让照顾一些的。
“同志,我们说的是真的。
下放人员,不是要参加劳动改造,改过自新吗?越苦越累越能体现他们的决心才对,可是,我们大队的下放人员干的都是轻松的活计。
这不是违背了领导的方针政策,是阳奉阴违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七十年代安家落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七十年代安家落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