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宝咧嘴笑:“那也得是你会找地方,昨儿我还听王老六说,想跟你学放网的法子。”
宋仁泽“哼”了一声,把刀插回鞘里:“他那人,嘴勤手懒。学得会才怪。”
“仁泽叔,你这嘴也真不留情。”李大宝忍不住笑。
宋仁泽抬起头,神色一正:“赶海、打猎这些事,半点马虎不得。海上风浪一来,命都要搭进去。你小子记着——别光看谁网撒得远,要看他心里有数没有。”
“记着了。”李大宝忙点头。
宋仁泽看他这副样子,嘴角微微一弯,没再说什么,转身提起那条鱼往屋里走。鱼太重,扛在肩头,鲜血还在往下滴。屋外的石板小路被染成一片暗红。
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灯光摇曳。宋仁泽把鱼放在案板上,吩咐道:“去拿盐,别省着。再拿那坛子米酒,腌得透,明儿早上才能晒。”
李大宝跑进储物间翻找,嘴里还嘀咕:“这鱼晒成咸鱼可惜了,炖着多香啊。”
“懂什么。”宋仁泽抬手拍了他一下,“这鱼油多,腌了晒干,能放上半年。那天山上打只野鸡,再剁点这鱼干煮粥,那味儿你忘不了。”
李大宝笑得合不拢嘴:“那得等你带我上山。”
“明儿下午要起风,后天海口封。”宋仁泽边撒盐边说,“正好这两天歇歇,等鱼腌上了,咱去后山瞧瞧,前几天听人说山那头有野兔窠。”
李大宝一听眼睛一亮:“真去啊?我上次那铁夹子还搁着呢。”
“带上吧,不过先打点粮食。你娘不是还剩点红薯干?明早拿来,带上几块盐巴。山里凉,别冻着。”
“好嘞!”李大宝满口答应,兴奋得直搓手。
这时候,院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女声在外头喊:“仁泽哥,你家灯亮着啊?”
宋仁泽一听,笑着答:“是李嫂啊,进来吧。”
门帘掀开,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进来,提着个篮子,里面是几条刚晒好的小咸鱼,“给你俩送点干货,今天晒的,怕夜里潮回来。”
宋仁泽接过篮子,笑道:“这得多少工啊,李嫂你还特地送来。”
“哎呀,说哪儿话,你前阵子借我家那口铁锅,我还没谢你呢。”李嫂瞧见案板上的大鱼,眼睛一亮,“这鱼……你们今儿捞的?好家伙,这一条能顶我家半个月粮。”
李大宝得意地道:“那是!仁泽叔一眼看出那道沟能下网。”
“甭听他胡说。”宋仁泽摇头,“天帮忙罢了。”
李嫂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忙活,忽然道:“明儿要去山里?听说山脚那边野猪又拱地,王二狗他们前几天还打到一只。”
“野猪?”李大宝眼睛发光,“真要是遇着一只,我非拎回来不可。”
宋仁泽瞪了他一眼:“你还嫩着呢。野猪不是逗的,遇上了先避。记着,山里头的东西比海还狠。”
“我晓得。”李大宝嘴上答应,心里却憋着劲。
李嫂笑了笑:“小伙子有干劲是好事。行啦,我不耽搁你们,夜里潮气重,早点歇。”
她走后,屋子又静了下来。宋仁泽收拾完案板,把鱼腌好,抬眼看李大宝:“去外屋铺草席,早歇。明儿五点起。”
李大宝点点头,转身出去,嘴里还念叨:“野猪、兔子、山鸡……这趟可得见识见识。”
——
第二天一早,天还蒙蒙亮,海面罩着一层薄雾。村头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宋仁泽背着猎枪,肩上挂着背篓,腰间还插着一把砍柴刀。李大宝背着口袋,兴冲冲地跟在后头。
路上潮气未退,脚底的沙石都打着滑。
“仁泽叔,咱真要走到那山背去?”李大宝问。
“走一早上罢了,先去溪边转一圈。那儿有野鸡来喝水。”
“真能打到?”
“成不成看天意。”宋仁泽笑了笑。
一路上鸟叫声清脆,海风从林间钻过,带着腥味和草香。走了大半个时辰,他们到了溪边。
宋仁泽蹲下看地,抬手一指:“看这脚印,昨夜的。兔子的。”
李大宝凑过去一瞧,眼睛瞪圆:“真有!”
“在这附近绕绕,别离太远。”
两人分开行动。李大宝走到一片灌木丛,正准备弯腰瞧,忽听“嗖”地一声,一只灰影窜出。他下意识地喊:“兔子!”
宋仁泽立刻抬枪,一声脆响,灰影一翻,滚进草里。
“打中了!”李大宝一蹦三尺高。
宋仁泽慢步走过去,把兔子提起来,嘴角含笑,“还嫩,正好。”
“厉害啊叔!这枪法,我得学。”
“学得来,回头多练。手稳心定,别急。”
他把兔子挂进背篓,抬头望了望远山,“走,再往前去。那边有片竹林,说不定有山鸡。”
他们走了约一里地,到了竹林边。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宋仁泽停下脚步,压低声音:“听——”
李大宝竖起耳朵,隐约听到“咯咯咯”的声响。
“山鸡。”宋仁泽压低声音,“你慢慢往那头绕,我从这边靠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