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狗点头:“是啊,咱们得想想办法,帮他们找到别的活路,而不是让他们继续偷猎。”
宋仁泽沉默了片刻:“我想,等这次事情处理完,得找村委会提个建议,设个捕猎管理区,定时放捕,既保护山林,也让大家能活得有尊严。”
老赵拍手称好:“这主意不错,咱们得既守护山林,也不能忘了人情。”
二狗笑道:“说得好!仁泽哥你是咱们的好头儿。”
“老刘,这批货你看怎么样?”他一边整理手中的渔网,一边抬头问身边的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名叫刘大明,是镇上有名的渔具商人,见宋仁泽这么积极,嘴角微微上扬,“仁泽啊,这网线是用上等麻线织的,结实耐用,钩子也是特制的耐盐水铁钩,放海里不容易生锈。铁皮桶、铁铲都是镇上最近刚从县城进的货,质量过硬。你这是打算好好去余晖岛开疆拓土啊?”
宋仁泽点点头,目光坚定,“是啊,亲爹妈就在那岛上,老地方,传说里有块小湾能钓鱼养殖。可那边没啥工具,我得先把这些准备齐了。”
刘大明笑着摇头,“你这孩子,倒是长进了。这么多年没见,没想到你还有心思回去。说说,准备多少天的货物?”
宋仁泽沉思片刻,“最少得撑上一个月,渔网,捕蟹笼,还有几个小型陷阱,油灯和干粮也得备足,岛上可不像咱这儿,啥都有。”
“说得好。”刘大明从木箱里又拿出一把削好的木柄刀,“这把砍刀也带上,砍点柴火用的。”
宋仁泽一把接过,眼里闪着光,“你这刀挺锋利的,今晚我就拿去试试。”
这时,旁边一个瘦高个子青年走了过来,手里提着几个竹篮子,脸上满是汗水。
“仁泽哥,你还要这几篓新鲜的海螺和螃蟹吗?昨夜我和几个伙计赶了两趟潮水,捞了不少活货。”青年叫做陈铁柱,是村里有名的赶海能手。
宋仁泽一拍胸膛,“铁柱,这帮忙可真是及时雨。余晖岛那边没有这些活的东西,可不能让亲爹妈吃不上鲜的海味。”
陈铁柱乐呵呵地笑着,“那是自然,你要多少尽管说,今晚咱们再去补货。”
宋仁泽打量着手中的货物,眉头微皱,“这些够不够结实啊?海风猛,浪大,东西得结实,别半路就坏了。”
刘大明拍拍胸脯,“放心,这网和桶都挑过,县里这边最好的货。你要真想结实,我这儿还有加固的麻绳和铁丝,带点去加固也行。”
宋仁泽点头,“得,那麻绳和铁丝也来点。还有,灯油够不够?夜晚赶海、夜钓可少不了灯火。”
陈铁柱笑道:“灯油我这有,两桶新开封的,绝对纯正。多带点,万一哪天遇上阴天没法看星星,全靠灯照路。”
宋仁泽看着三人围成一圈谈笑风生,忽然想起个事儿,“对了,铁柱,你知道余晖岛那边现在有没有什么人?”
陈铁柱摇头,“听说那边荒芜了几年,偶尔有几个渔民季节性上去,但也没常住的。你要去,估计得自己打理。”
宋仁泽深吸一口气,“那就好,我打算先扎个营,养点鱼,种点草,长期打算,不能光靠赶海捞活。”
刘大明赞许地点点头,“想得周全,像你这心思,将来一定成事。”
宋仁泽随即转头问陈铁柱,“那边有没有什么野兽?我得准备点防护的东西。”
陈铁柱顿了顿,“岛上倒是野鸟多,特别是夜里,有时候海边能听见狐狸的叫声,别看那小岛小,东西倒不少。”
“狐狸啊……”宋仁泽笑了,“正合我意,咱得捉几只,帮忙守护营地。”
三人相视而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期待未来的浓烈氛围。
宋仁泽拿起笔,开始在纸上细细列出清单。
“渔网、铁桶、捕蟹笼、油灯、灯油、砍刀、麻绳、铁丝、干粮、药品,还有那几种捕兽夹子……”
“对了,你药品准备了吗?”刘大明提醒,“海岛上的病痛难免,得备点伤口消毒药和感冒药。”
宋仁泽点头,“这些我都带着了,得准备点生姜、黄连还有点碘酒。”
陈铁柱凑过来,“你打算几时走?这两天天气不错,赶紧动身吧,别拖到台风季节。”
宋仁泽眼神坚定,“明天一早就出发,趁着好天气先把大件东西运过去,先扎营地。”
刘大明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有决心!这余晖岛可是个好地方,静谧,四面环海,适合发展。”
宋仁泽笑了笑,“我想,那儿除了爹妈,也该是我第二个家了。”
正说着,身后传来一个粗犷的声音,“宋仁泽,听说你准备去余晖岛?可别忘了,这地方海风猛,潮水大,单凭这些东西,怕是不够。”
众人转头,只见一个身穿黑色工作服的壮汉走来,他叫王海军,是附近码头的舵手,熟悉海上情况。
宋仁泽一见他,打了个招呼,“王大哥,正好,听你说说那边的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