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搓了搓手,抛出他最想说的:“陛下,这第三招嘛……”
“有点特别,叫‘一国两制’!” 看朱棣疑惑的眼神,他赶紧解释:
“说白了,就是大框框咱把着!比如,兵权必须咱大明将军管!外交、铸钱这些大事,必须听朝廷的!”
“谁造反,大军立刻碾过去!但在这些大框框里头,咱可以放点权,灵活点!”
“怎么个灵活法?”
“就是……别把那些本地头人一棍子全打死,也别逼得太急。”陈兴解释:
“那些听话的、愿意归顺的土官头人,让他们接着管自己那块地儿的人。”
“只要按时交税,别闹事,就让他们按老规矩管点小事儿,用他们习惯的法子。”
“咱派去的流官呢,主要管大事、管方向,盯着他们别乱来。这叫‘土流并治,因俗而治’!”
“给他们点面子,留点里子,省得全逼反了!咱慢慢温水煮青蛙。”
“等过个十年二十年,学堂里那批人上来了,人心也归附了,再慢慢把权收回来,水到渠成!”
朱棣摸着下巴,沉吟着:“嗯……听着有点意思。有点像云南那边搞的土司。”
“但加了咱的流官盯着……行,这‘土流并治’可以试试!让张辅他们琢磨个章程出来!” 他认可了前半部分。
陈兴一看有门,立刻抛出重磅炸弹:“陛下,光靠张辅他们盯着,力度可能还不够!”
“臣还有个更绝的主意,能一劳永逸!”
“快说。”
“让汉王殿下去!”陈兴压低声音,语速加快:
“您想啊,交趾那地方,现在看着是麻烦,可经营好了,那是实打实的藩国基业啊!”
“您封汉王一个‘安南王’或者‘镇南王’!让他带着王府属官和精兵,坐镇交趾!”
“一来,亲王坐镇,天家威仪,足够震慑那些魑魅魍魉!”
“二来,汉王殿下那本事,打仗是把好手,有他在,南疆稳如泰山!”
“三来嘛……” 陈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汉王殿下雄心勃勃,与其还盯着皇位,不如去南边开疆拓土,打下一片自己的天地!”
“既替陛下分忧,也全了父子之情、兄弟之义,两全其美啊陛下!”
朱棣原本听得频频点头,尤其是夸他儿子能打那句。
可听到最后“开疆拓土”、“自己的天地”,脸色慢慢沉了下来。他盯着陈兴,眼神变得锐利。
“陈兴,”朱棣的声音冷了下来,“你让高煦去交趾?去那瘴气弥漫、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当什么‘安南王’?”
“陛下,交趾虽……”
“放屁!”朱棣猛地打断他,带着老父亲特有的护犊子情绪:
“那破地方,能跟中原比?能跟北平比?穷山恶水,刁民遍地!高煦是朕的儿子!是龙子凤孙!”
“你让他去那种地方遭罪?跟一群猴子打交道?不行!绝对不行!” 朱棣的语气斩钉截铁,甚至带着点愤怒:
“老子还活着呢!轮不到儿子去那鬼地方开疆拓土!这事儿没商量!以后别提了!”
陈兴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朱棣的控制欲和爱护是极强的。
他只能暗自叹息:得,交趾这烂摊子,日后说不定还有的头疼。
“是臣考虑不周,陛下息怒。”陈兴赶紧认错。
朱棣哼了一声,端起参汤又灌了一口,显然余怒未消,但也知道陈兴是为国事考虑,摆摆手:
“行了行了,你前面说的文教、惠民,还有那个‘土流并治’,挺好!就这么办!”
“至于高煦……哼,也就是你,换别人妄论天家私事,是要…总之,朕自有安排!交趾那点破事,还用不着他去!”
“我是债主…”陈兴。
“你!…你放肆!”
同年西域方向传来捷报。哈密王脱脱,感于大明国威,遣使归附。
朱棣抓住机会,立即下诏设立哈密卫!
任命脱脱的部下为指挥使、千百户等官职。
将其正式纳入明朝的西北边疆管理体系。确保了丝绸之路东段的相对安宁。
还是这一年,耗资巨大、历时数载的浩大文化工程《永乐大典》正式成书!
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并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规模之大,内容之广,前所未有!
当装满数十辆大车的《永乐大典》正本被隆重送入文渊阁珍藏时。
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这是朱棣文治武功的又一辉煌象征。
陈兴站在人群中,看着那浩如烟海的典籍,心中感慨:
无论未来如何,这部书,将是留给华夏文明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永乐九年,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正式设立。这是大明对广袤东北边疆控制的新阶段。
郑和也在永乐七年到九年间,“出发-返航-再出发”。
第三次的目标更是远在印度洋深处的斯里兰卡。
大明的龙旗,如同无形的巨网,持续向浩瀚的印度洋投射着影响力。
朱棣在这两年里既巩固了大明的统治,也展现了永乐朝“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的时代特征。
但,风暴悄然来袭。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