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一晃而过。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永乐九年春。
朱瞻基像一株汲取了充足养分的树苗。
在陈兴“寓教于乐”的独特浇灌下,茁壮成长。
九岁的稚童变成了十一岁的小大人,身量拔高,眼神越发灵动。
更难得的是那股子主动探究的好奇心,和初步成型的逻辑思维。
研究透了蛐蛐,朱瞻基的兴趣被陈兴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陈兴让人制作了简易的浑天仪模型,在晴朗的夜晚带朱瞻基登上宫城角楼。
指着浩瀚星空,讲述北斗指引方向、牵牛织女的传说。
再不着痕迹地引入天体运行、历法制定、潮汐涨落的粗浅道理:
“殿下,你看,这天地万物,看似杂乱,实则自有其运行的‘道’。”
“就像蟋蟀翅膀摩擦发声一样。找到这个‘道’,就能窥见天机,为我所用。”
朱瞻基仰着小脸,星光落在他专注的眸子里,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
陈兴鼓励朱瞻基动手。拆解郑和带回的用坏掉的西洋钟,了解齿轮传动;
观察水车运转,理解水力;用简易材料做小实验,比如浮力、热胀冷缩。
朱瞻基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能独立完成一些小装置,成就感满满:
“姑爷爷,这比光背书有意思多了!” 他兴奋地向朱棣展示自己做的简易“水钟”。
朱棣虽看不懂原理,但看到孙儿眼中的光彩,也不禁龙颜大悦。
陈兴也会给小瞻基讲历史故事,尤其是汉唐盛世和后来衰败的教训;
利用郑和带回的粗略海图拓展世界观;
通过至市井见闻,潜移默化地向朱瞻基灌输着“民本”、“务实”、“平衡”、“远见”等思想。
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融入在每一次观察和讨论中。
朱瞻基的思考,开始超越单纯的“是什么”,更多地转向“为什么”和“怎么办”。
这两年还发生了许多大事。
永乐八年,以简定、邓悉等为首的安南本土豪强。
打着“恢复陈朝”的旗号,煽动部分不满明朝强力“改土归流”、触及其利益的土官和民众,发动了叛乱。
叛乱规模不大,很快被张辅和沐晟联手镇压下去。
但陈兴知道此后安南还会反复横跳,成为明朝的长期隐患。直至小瞻基登基后,彻底放弃这里的统治。
乾清宫
“陈兴啊,你说说,交趾那帮猴子,怎么就喂不熟呢?”
“刚消停几天,又蹦跶!张辅和沐晟砍了多少脑袋了?怎么还有人敢反?”
陈兴也不客气,坐下自己倒了杯茶:
“陛下,这事儿吧,急不来。您想啊,咱大明刚把人家的‘国’给灭了,换谁心里能痛快?”
“就跟您家后院似的,突然闯进一帮外人,说以后这地儿归我们管了,规矩按我们的来,您能乐意?”
朱棣瞪他一眼:
“放屁!那能一样吗?胡氏篡逆,杀朕天使!朕是替天行道,收复故土!名正言顺!”
“是是是,名正言顺!”陈兴赶紧顺毛捋:
“可底下老百姓懂什么大道理?他们就知道以前是安南人,现在突然成了大明交趾布政使司的人了。”
“官老爷换了一茬,说话听不懂,收的税可能还多了点,田亩重新量过,心里能没点疙瘩?”
“再加上总有那么几个不甘心的头头脑脑在背后煽风点火,可不就闹腾起来了?”
朱棣皱着眉,手指敲着桌子: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让张辅他们在那儿砍人吧?砍得完吗?银子跟流水似的花出去!”
“陛下,光靠刀把子压,压得一时,压不住一世。”陈兴凑近点,压低声音,“得换点软刀子,慢慢磨!”
“哦?什么软刀子?说来听听。”朱棣来了点兴趣。
“第一招,教他们说话认字儿!”陈兴比划着:
“咱得让他们从根儿上觉得自己是大明人!广开学堂,逼着,不!”
“请着那些头人的崽子、聪明点的娃娃来学咱们的官话,认咱们的字儿!”
“学得好的,考科举!让他们也有机会当大明的官儿!”
“您想想,等这帮人长大了,学的是咱的圣贤书,说的是咱的官话,心里向着谁?”
“到时候谁再想造反,这帮读书人第一个不答应!这叫‘文化同化’,釜底抽薪!”
朱棣眼睛一亮:“嗯!这主意好!读书人最要脸面,也最认正统!继续说!”
“第二招,给点甜头!”陈兴笑道:“刚打下来,别急着刮地皮。免几年税赋,或者少收点。”
“派点懂水利农桑的好官过去,教他们怎么种更多粮食,怎么修渠防涝。”
“老百姓吃饱穿暖了,谁有闲心跟着造反?再给点小恩小惠,比如修桥铺路,施个粥药啥的。”
“让他们念叨咱大明的好!这叫‘经济惠利’,收买人心!”
“有道理!”朱棣点头,“让人吃饱饭,比空喊忠义强!还有呢?你刚才说三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