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整合这些工人,”罗明心中盘算,“组建一支精干、高效、技术过硬的劳务队伍,依托一建(或通达)的资质去承接分包,哪怕只是最基础的清包工(包人工不包料),也绝对是躺着赚钱的买卖!”他太清楚这个行业的利润点了。管理得当,一支优秀的劳务队伍,利润率会相当可观,而且风险相对可控。
赚钱劳务公司的三要素:
这个念头一旦清晰,罗明立刻开始理性地拆解问题。一个能赚钱、有竞争力的劳务公司,核心需要三个支柱:
1.足够多且优质的建筑工人(熟练、资深):这是核心资产,是生产力的源泉。没有工人,一切都是空谈。
2.娴熟的现场管理:如何科学组织工人?如何保障进度、质量、安全?如何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这决定了劳务队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
3.能接到工程的人脉:再好的队伍,没有项目做,也是无米之炊。需要可靠的渠道,能持续拿到分包任务。
罗明迅速将自己的资源和条件与这三个要素进行匹配:
工人→一建马上要砍掉的‘包袱’!这正是刘建国急于剥离的群体!数量庞大,其中不乏像王德发这样的真正“宝藏”。如果能抓住一建“减负”的时机,将这批工人尤其是其中的骨干力量吸纳过来,就解决了最核心、也最困难的“人”的问题。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刘建国弃之如敝履,他却视若珍宝。
现场管理→自己可以暂时挑起来!罗明有这个自信。他前世做项目经理,对项目运作、工序搭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成本核算都了如指掌。他提出的那些效率提升方案(精细化分包、流水作业、即时激励等),完全可以直接应用于劳务队的管理。他有技术,懂管理,更能服众(尤其是在工人中积累的声望)。短期内,他可以亲自担任这个劳务队的“总工”兼“大管家”,把管理框架搭建起来。
人脉→关键缺口!这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去哪里接工程?谁能把分包合同交给他这个新成立的劳务队?没有可靠的人脉资源,前面两点都是空中楼阁。
张波的身影:
就在这个人脉的困局上,一个身影清晰地浮现在罗明的脑海——张波!
通达建筑的老板!刘建国的小舅子!也是罗明前世和今生的贵人!
这个认知让罗明的心跳陡然加速。
张波,正是那个连接着刘建国“整合力量”计划和外部市场的关键节点!
也可以消弭刘建国带来的反噬。
刘建国的“整合”:刘建国所谓的“整合一建基础力量”,最终很可能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如剥离、转制、划转)注入到张波的通达建筑,或者由通达控股的新实体,以增强通达的实力,为后续承接刘建国可能运作来的新项目做准备。张波是刘建国计划中不可或缺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张波的需求:张波的通达建筑,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其短板是什么?正是刘建国想甩掉的“包袱”——大量稳定、优质的熟练工人和核心骨干!
通达公司要快速扩张,最缺的就是稳定可靠、技术过硬的人力资源。
而一建即将剥离的这批工人,尤其是骨干,正是通达梦寐以求的“及时雨”!
同时,张波必然拥有罗明所缺乏的——广泛的市场人脉和承接工程的能力!
通达能在市场上立足并发展,张波本人或其团队必然有着强大的接活能力。
罗明的价值:罗明有什么?他有能力识别、凝聚、管理这批即将被剥离的工人!他懂技术、懂管理,能把这盘散沙迅速组织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如果由罗明出面去组织、管理这批工人,其效率和稳定性,远胜于张波自己从头去招募、整合一群陌生人。
合作的可能性?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冒险的合作模式在罗明脑中逐渐成型:
罗明负责“聚人”和“管人”:利用他在工人中的声望和对项目的了解,在一建启动“剥离”程序时,主动接触、甄选、吸纳核心骨干(如王德发)和可靠的熟练工,组建一支精干的劳务队伍。他负责日常的现场管理、技术指导、质量控制、人员调配和思想工作。
张波负责“接活”和“资质”:**利用通达的建筑资质(或通过挂靠更高资质)以及张波的市场人脉,承接工程(可以是常青花园后续被分包出来的部分,也可以是其他项目),然后将劳务分包给罗明组建的这支队伍。张波提供合同保障、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前期垫付部分生活费、工具费)、以及与总包单位(可能是一建或其他公司)的协调。
利益分配:双方可以按比例分成。罗明依靠管理能力和工人信任获得管理费和分成,张波依靠资质和人脉获得分包利润和管理费。
风险与机遇:
这个构想充满诱惑,但也布满荆棘:
刘建国的态度:刘建国会如何看待这种合作?这算不算挖了他“整合”的墙角?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他“整合”计划中默许甚至乐见其成的一部分(由张波控制核心劳务)?罗明需要试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