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远血染稻种、密报直抵御前所带来的震动,在层层宫墙与严格保密之下,并未立刻波及遥远的东塘村。李青禾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照料那三盆御稻之前的节奏。工坊的缫车依旧嗡鸣,妇农会的田亩需要打理,桥市的税银需按期核算,一切都按部就班,仿佛那三粒来自宫闱、曾在她创下创造奇迹的稻种,只是一场过于逼真的梦境。
然而,无形的波澜已然在权力中枢涌动。皇帝抚穗问策,一句“可增天下粮赋半成”的推断,足以让任何一位君主心动。在派出农司、户部官员密赴东塘详勘的同时,一道来自宫中、经由吏部下达的恩赏旨意,也已悄然拟就,发往源水县。
这一日,秋高气爽,县衙的仪仗却打破了东塘村往日的宁静。数名身着公服、气度肃然的吏员,在县令的亲自陪同下,径直来到了李家工坊门前。村人远远围观,窃窃私语,不知这偏僻村落又出了何等大事,竟劳动县尊老爷与这许多官人亲至。
李青禾闻讯,整理了一下因在库房清点药材而略显凌乱的粗布衣衫,缓步走出。她深陷的眼窝里并无太多波澜,只是平静地看着眼前这阵仗。
县令上前一步,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荣光,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东塘村李青禾接旨——”
声音传开,围观的村人顿时鸦雀无声,纷纷跪伏下去。周娘子、赵三娘等工坊众人更是惊得手足无措,跟着跪倒在地。唯有李青禾,微微怔了一下,随即也依礼缓缓跪下,头颅微垂。
一名为首的吏员展开一卷黄绫文书,声音洪亮地宣读起来。文辞古奥,夹杂着诸多褒奖之语,大致意思是:东塘村妇李青禾,勤勉农桑,于御稻试种一事上,恪尽职守,观察入微,记录详实,所呈晚收增实之论,于国于民颇有裨益,特此嘉奖。为彰其功,勉励天下妇人勤耕细作,兹钦封李青禾为“九品劝农女史”,赐青绢官袍一袭,以示恩荣。
钦封“九品劝农女史”,赐青绢官袍!
旨意宣读完毕,院内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惊呼与骚动。九品官身!虽是末流,且是专为女子所设的“女史”,并非实权官职,但这可是朝廷正式册封,是有品级的官身!在这乡野之地,莫说女子,便是男子,能得一个官身,哪怕是虚衔,也是光宗耀祖、足以立碑传颂的大事!
周娘子等人激动得浑身发抖,看向李青禾的目光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与敬畏。赵三娘更是差点叫出声来,死死捂住了自己的嘴。
那吏员合上圣旨,双手递过。随后,另一名随从捧上一个长约三尺、宽约一尺的紫檀木长匣,匣盖开启,里面平整地叠放着一袭衣物。
正是那赐下的青绢官袍。
袍服以江南上好的青绢制成,色泽是沉稳的靛青,并非鲜艳夺目,却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柔和而内敛的光泽。形制仿照文官常服,交领右衽,宽袖收祛,衣身及袖口处以同色丝线暗绣着细密的嘉禾纹样,象征着劝课农桑之本分。虽无补子,但针脚细密,裁剪得体,自有一股官家气度。旁边还配有一条同样质地的青色绢带。
“李女史,请接袍服,谢恩吧。”县令在一旁低声提醒,语气中带着鼓励。
李青禾沉默地叩首,谢恩。然后起身,伸出那双布满茧疤、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些许草药渍与泥土痕迹的手,先接过了那卷沉重的圣旨,继而,又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衣匣。
她的动作很稳,脸上却殊无喜色,深陷的眼窝里,目光落在那一抹沉稳的青色之上,并无旁人想象中的激动与荣耀,反而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疏离。
吏员与县令又说了些勉励的话,诸如“不负皇恩,勤勉劝农”之类,便带着仪仗离去。工坊院内,瞬间被巨大的兴奋与喧嚣淹没。众人围拢上来,争相看着那圣旨与官袍,七嘴八舌,满是祝贺与惊叹。
“娘子!不,女史大人!您当官了!朝廷封的官!”周娘子声音颤抖,眼圈发红。
“了不得!了不得!俺们东塘村出女官了!”张寡妇激动地搓着手。
“这袍子真气派!娘子快穿上瞧瞧!”赵三娘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那光滑的绢面。
李青禾却微微侧身,避开了赵三娘的手。她捧着衣匣,目光扫过众人兴奋的脸庞,嘶哑的声音平静地响起,如同投入沸水中的一块冰:
“此乃皇恩浩荡。”她顿了顿,视线重新落回衣匣中的青袍上,语气平淡无波,“然,此袍于我等,并无大用。”
众人一愣,喧嚣声渐渐平息下来。
李青禾捧着衣匣,转身走向自己那间简陋的居室。她将圣旨恭敬地置于屋内唯一一张矮柜的顶层,然后用钥匙打开墙角一个老旧、厚重的樟木箱子。这箱子平日存放些她认为重要、不常用的物事,比如那本记录工坊收支与农事心得、以炭笔写就的册子,比如一些罕见的草药种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被休后,她守着破院种田求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被休后,她守着破院种田求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