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我们也在书写自己的传奇。有人鼓吹效仿 穆,但更重要的是唤醒民族血性!唯有与鬼子殊死搏杀,才能挽救危亡。”
他环视众人沉声道:“其实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最初半年人人惶恐,连学者都说抗战必败——他们怕山河破碎,但我们军人别无选择!若不抗争,华夏文明将断送在我们手中!”
“即便曾经落后数百年,眼睁睁看着西方列强架起枪炮耀武扬威,我们也要奋起直追!拖着长辫在后头拼命追赶的日子必须终结!”
“他们揪着我们的辫子羞辱,我们便斩断发辫端起洋枪反抗。可终究技不如人,败就败在他们掌握着雄厚物资!”
“他们拥有整套现代体系!”
“但我们可以学!不仅要赶超列强,更要超越世上最强大的国度!”
“这些本非难事,真正的难关在于脚踏实地去干,要像霍去病那般一往无前!”
朱传武摇头叹道:“大当家深谙兵法,布局确实精妙。可那霍去病当年真能百战百胜?带着向导就能穿越千里荒漠,直捣匈奴王庭?”
许平抬手打断:“史书难免夸大其功,更关键的是古今地形差异。从长安北上,经大青山、小青山闯入戈壁,直抵匈奴老巢——按现今疆域算,那地方早出了国境线。”
“但关键在于补给。纯靠沙漠行军月余,粮草根本撑不住。实际上最凶险的是荒原,而草原能提供水草、食物。况且汉军承袭秦制,历经百年锤炼,早已将灭六国的战术转化为对抗匈奴的体系。”
“这种军事传统直到明朝才重现,中间隔了一千八百年!可见锻造铁军、实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的战场对决,绝非易事!”
正说着,黑云寨士兵匆匆入内,向许平耳语禀报。
许平微微颔首,从怀中取出一支铅笔,快速写下指令递给身旁的战士。朱传武瞥见纸条内容,心知这是要召回小鱼儿的队伍。
见许平忙于军务,楚云天转向丁伟、孔捷低声交谈。朱传武凑近许平耳语:零八三行动还顺利吗?许平摆手道:基本可控。高粱红正在侦察日军仓库,但小鱼儿传回消息——黑龙寨据点易守难攻。
需要陆鹏立即增援,与高粱红汇合后重新制定方案。许平指尖敲击桌面,敌方不仅加强了毒气弹守卫,整个防御体系都超出预期,我们必须调整战术。
朱传武神色凝重地敬礼离去。片刻后陆鹏疾步赶来,接过许平递来的密令后肃然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保持电台畅通。许平叮嘱道,我可能随时转移。陆鹏向在场众人敬礼,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楚云天这时踱步过来:县城行动受阻?
黑龙寨成了硬骨头。许平望向作战地图,就看高粱红能否打开突破口了。
若强攻不成...
无妨。许平手指划过沙盘,整个作战链环环相扣,就像当年卫青霍去病的战术配合——
何海突然插话:古今名将如霍去病者,哪个不是靠实打实的战力?所谓奇袭取胜,终究要靠将士们真刀 拼出来。
纵观秦汉至明清,许平接过话茬,能以少胜多的战役屈指可数。像霍去病这般连续远征、克服极端环境的将领更是凤毛麟角。精锐之师与特殊战法结合的案例,远比史书记载的更为罕见。
楚云天凝视着沙盘上标注的黑龙寨据点,眉头越皱越紧:如此说来,眼下这仓库...
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许平抓起代表突击队的木牌,重重钉在沙盘边缘,传令下去,让三连携带 装备待命。
许平缓缓开口:“我提到汉军与明军,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队表现差异很大。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再到两晋南北朝,包括唐宋元这些朝代,整体表现都很普通。”
“纵观这一千多年的历史,真正频繁对外征战的只有唐朝。唐军确实骁勇善战,但他们的作战方式与霍去病那种千里奔袭截然不同。”
“至于明朝,得益于朱元璋培养的一批将领,甚至第三任皇帝朱棣也继承了这种风格,才能大举进攻瓦剌。”
许平摆了摆手,继续说道:“无论如何,这些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点——真正能实现长途奔袭且战力超群的案例并不多。”
“之所以历史上很少采用这种战术,原因很复杂。”他叹了口气,“最主要的困难在于,这种作战方式对士兵素质、物资补给等各方面的要求极高。”
“这绝非简单训练或装备精良就能实现。就像我们现在训练新兵时常说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古代军队的训练方式其实与现代类似,尤其是步兵作战。无论是弩箭、弓箭,还是匈奴骑兵的游击战术,其作战模式都与我们熟知的常规打法大不相同。”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戚家军会发展出 战术——扬长避短。本质上, 就是长短兵器的配合:弓箭手在后,长枪兵护翼,盾牌手与刀斧手协同防御,七八人一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开局黑云寨,爆兵四十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开局黑云寨,爆兵四十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