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思索片刻,问道:“你的后手真的可行?事已至此,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说,别让我们猜了。”
许平笑了笑:“物资短缺是鬼子衰败的关键,他们的人力也在锐减。我可以告诉你们,到最后,他们甚至只能征调十五六岁的孩子上战场。若连十一二岁的孩童都要参战,便证明他们已无兵可用。”
“即便他们的人口是我们的三五倍,我们也耗得起。何况他们并无此等实力。这就是根基的作用。水蓝星上,我们倚仗的正是这份根基。这个国家自古便了不起,自秦始皇至今两千五百年,我们的制度始终卓越。”
“当然,过去一百年从一八四零年起,确实糟糕透顶。但历史的延续性不止于此,如今讨论这些已无意义。”
楚云天喝了口油茶,抓了把花生瓜子,打断道:“行了,聊点别的吧。眼下就等鬼子和三五八团的消息,坐在这儿也是闲谈。前半夜该分析的都分析了,接下来便是生死相搏。”
“趁还有机会,多聊几句。我起个头——”楚云天拍了拍丁伟和孔捷的肩,看向朱传武,“说说你对过去和未来的看法吧。实话实说,我乐意听你讲。”
许平笑道:“你说得不错,立场也很中立,既不偏袒我们,也不偏向三五八团,更不会站在鬼子那边。咱们就聊聊打鬼子的事!”
“其实话题可以从鬼子延伸到其他方面,甚至等赶走鬼子后,咱们还能讨论如何建设新国家。”
许平摆摆手,打趣道:“好嘛,我这儿成茶话会了?还得给你们讲这讲那?”众人哄堂大笑。他接着说道:“聊聊也无妨,谈历史也好,谈未来也罢,本质上都是以史为鉴,没什么区别。”
“回顾过去很有意义,但更重要的是看清历史的变迁。比如元朝兵力并不算强,却能横扫华夏,靠的是从北到南、再由东向西的战略大回环。这种战术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秦始皇用过,南北朝结束时用过,三国归晋时司马家也用过。”
“不过司马家是反向操作,先灭蜀汉,再取东吴。但无论如何,从北到南始终是关键。南北朝混战、元朝统一,甚至明朝的兴衰,都遵循这个大回环的规律。历史上共出现过七次,每一次都标志着王朝的更迭。”
众人纷纷点头。许平继续道:“如今鬼子想效仿这一套,但他们只盯着三国,以为像司马家那样先西后东或先东后西就行。可他们犯了个致命错误——打到魔都后竟停止推进。按战略本该追击蒋光头到陪都,可他们半途而废,说明鬼子上下思想不统一,执行力差。”
“眼下鬼子虽强,却已被削弱。这次我们精心布置的包围圈,本应重创他们,可惜效果不尽如人意。”
许平扫视众人,抬手示意道:"纵观历史长河,元朝败于明朝之手,明朝又亡于 。但无论朝代更迭,这种战略循环始终至关重要!"
"日军未能达成目标,正说明其内部存在根本性缺陷。我查阅史料发现,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深入研究这个特殊群体。"
"回溯其发展历程,早期与我们颇有相似之处。以唐代为例,当时最强的并非日军,而是其邻邦——如今称为高丽的地方。"
"那时还不算完整的高丽,其疆域比如今的 半岛更为广阔,名为 。唐朝三征 ,耗费巨资终将其平定,此后 几乎消亡。"
"随后更名为高丽。关键在于日军所在的岛国与我们隔海相望,与高丽之间也有海峡阻隔。这种地理隔离令其始终怀有危机感,渴望发展。"
"唐代时他们大量借鉴佛 化,甚至照搬城市规划。当时我国都城在长安,他们便仿建了'小长安'。"
"即今日着名的路都。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长期处于战国混战状态,持续近两千年。相较之下,我们的战国仅三四百年。"
"而且他们的'战国'实质上是村落械斗,规模稍大的不过千余人,就算得上强军了!"
"巅峰时期,两三万兵力就足以横扫全岛!"
此言一出,朱传武、楚云天、丁伟和孔捷都露出 之色:"此话当真?若当时仅有数万兵力,如今数百万大军从何而来?"
许平笑道:"记住这个事实即可。当时人口稀少,所谓战争不过是村斗。直到明代,情况才有所改善。"
"通过与我们的交流,他们获得了优质粮种。粮食充足后,人口逐渐增长,最终形成幕府时代。"
"所谓幕府,实则是傀儡政权。将军自封'幕府将军',号称 代言人。更宣称' 代表天下,而 需听命于我'。"
楚云天捏碎一颗花生壳,斜眼瞥向许平,“这不就是搞傀儡政权那套?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许平指尖敲了敲桌面,“说到这个,倒要提提岛国的文化根基。他们表面上承袭唐风,建筑服饰学了个七七八八,可真正塑造其权力体系的——”他忽然压低声音,“是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奇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开局黑云寨,爆兵四十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开局黑云寨,爆兵四十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