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师傅,我今天来,是想跟您详细说说‘非遗传承保险’的细则,顺便给您的工具做个初步评估。”张薇递过一份彩印的条款解读,上面用红笔标出了重点,“您看,像您这紫铜锅,属于‘历史传承工具’,估值会参考它的年代、工艺和保存状况,保费按估值的0.5%算,要是后续需要修复,保险公司还能对接非遗修复机构,费用报销比例能到80%。”
老周接过解读册,手指在“修复报销”那栏停了很久,突然抬头问:“我那把牛角刀,崩了个豁口,要是投保了,能找师傅修好吗?”
张薇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已经和省文物修复中心的老师傅合作了,他们对传统工具修复很有经验,您要是同意,咱们今天就能登记刀具信息,后续我帮您预约修复时间。”
老周没再说话,转身从铁皮柜里拿出牛角刀。刀身泛着温润的浅棕色,豁口处的纹路有些凌乱,像是一道愈合不了的伤疤。张薇接过刀,小心地放在评估箱里的软布上,拿出卡尺量尺寸,又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动作轻得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周师傅,您这把刀的工艺很精细,牛角的质地也紧实,修复后应该能恢复九成以上的使用功能。”张薇一边记录信息,一边说,“后续修复的时候,您要是想在场看着,我也能帮您协调。”
老周点点头,眼眶微微发热。他原本以为这把刀就这么废了,没想到还能有修复的机会。他走到桌边,拿起笔,在投保合同的“投保人”栏里,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字迹虽然有些颤抖,却格外用力。
签完老周的合同,张薇又跟着李馆长去了陈姐家。陈姐的配方本用蓝布包着,打开的时候,纸页发出“沙沙”的脆响,像是随时会碎掉。张薇拿出专业的纸张检测仪,对着配方本照了照,眉头轻轻皱了起来。
“陈姐,您这配方本的纸张是民国时期的宣纸,纤维已经很脆弱了,而且之前沾过水,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估值可能会受影响。”张薇尽量放缓语气,“不过您别担心,我们可以先给配方本做个防潮防虫的预处理,再投保‘文物级纸质档案险’,后续要是需要修复字迹,也能找专业的古籍修复师。”
陈姐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把配方本紧紧抱在怀里:“这可是我爹传下来的,里面记着‘桂花糖龙’的老方子,现在市面上根本没人会做,怎么就估值低了?”
张薇连忙解释:“陈姐,估值低不代表方子不值钱,是因为纸张保存状况影响了物件本身的完整性。但我们可以给配方做数字化存档,再加上保险保障,这样既能保护原件,又能让方子传下去,您说是不是?”
李馆长也在一旁帮腔:“张经理说得对,上次我去省图书馆,看到他们把古籍都做成了数字版,既不影响研究,还能防止原件损坏,咱们的配方本也能这么办。”
陈姐沉默了一会儿,低头摸了摸配方本上的蓝布封面,那是她出嫁时母亲缝的,上面还绣着一朵小小的糖花。她抬头看着张薇:“那数字化存档的时候,能让我儿子也来看看吗?他在外地读大学,总说想了解家里的手艺。”
“当然可以!”张薇立刻答应,“我们可以安排专业的摄影师上门拍摄,还能给您儿子发电子版,要是他想学习配方,我们也能帮着对接传承基地的教学课程。”
陈姐这才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把配方本交给张薇,像是交出了自己的心头肉。张薇接过配方本,用提前准备好的无酸纸包裹起来,放进特制的档案盒里,轻声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保护好它。”
接下来的几天,张薇跑遍了双生谷的十几家作坊,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多:老吴担心熬糖炉的折旧率影响理赔,阿杰纠结3D打印模具算不算“传统工具”,还有几位年轻传承人觉得保费太贵,想再等等看。张薇耐心地一一解答,有时候为了一个估值问题,要跟公司的评估部门反复沟通,直到传承人满意为止。
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张薇刚到公司,就接到了老周的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急慌:“张经理,不好了!我的紫铜锅被人撞了!”
张薇心里一紧,赶紧问清地址,抓起公文包就往老周的作坊赶。到了地方,就看见老周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碎铜片,脸色发白——紫铜锅的锅底被一辆送货的三轮车撞出了一个大洞,糖液洒了一地,在地上结成了一层硬硬的糖壳。
“怎么回事啊?”张薇蹲下来,看着变形的锅底,心里也跟着揪紧。
“送货的小伙子没看清路,直接撞进了作坊,锅就成这样了。”老周的声音带着哽咽,“这锅传了五代人,从来没出过这么大的事,要是修不好,我怎么对得起祖宗啊?”
张薇赶紧拿出手机,对着锅底拍了照片,又联系了公司的理赔部门,说明情况:“周师傅,您别着急,咱们已经投保了,现在我就帮您申请理赔,评估完之后,要么找师傅修复,要么根据估值赔偿,肯定不会让您吃亏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