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于禁约束住他所带领的数百名将士,且战且退,即使有负伤战死的,也不让士兵散开。
于禁深知,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一旦士兵溃散,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不断鼓励士兵,大声呼喊着指挥他们有序撤退。
等敌人的追击减缓,于禁便整行部队,鸣鼓返回。
还没到曹操所在营地,于禁在路上遇见了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询问后得知他们是被青州兵士所劫持。
原来,当初黄巾军投降后,就自称青州军,曹操对待他们很宽仁,因此他们敢趁机抢劫。
于禁听后大怒,他认为青州兵也是曹操属下,不可为贼,于是领兵讨伐他们。
青州兵不敌,逃到曹操那里告状。而于禁回营后,先去建立防御壁垒,并没有立刻拜见曹操为自己解释。
有人告诉他青州兵投诉了他,请他快去和曹操分辩。
于禁却表示先防备敌人更重要,曹操是明智之人不会相信诬告。
等到他把壕沟营垒都安排就绪,才去拜见曹操,详细地禀告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曹操听后大为赞赏,认为在淯水之难自己都陷入慌乱之时,于禁却能在士兵混乱的时候整肃自己的军队,又追讨抢劫的暴行,还建立坚固的防御壁垒,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于是统计于禁立下的功劳,封他为益寿亭侯。
这次事件充分展现了于禁的冷静、果断和对大局的把控能力,他不仅维护了军队的纪律,也赢得了曹操的高度赞誉和信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于禁又随曹操破张绣于穰县,擒获吕布于下邳;建安四年(199年)并与史涣、曹仁等将一同攻打黑山贼眭固于射犬,将其击败斩杀。
在这些战役中,于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攻打吕布的过程中,于禁参与了多次关键战斗,他的勇猛和指挥才能为最终擒获吕布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攻打黑山贼眭固时,他与其他将领密切配合,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成功击败敌人,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军事素养。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斗经验在这些战役中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曹操麾下的得力战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决定北方局势的官渡之战。
战争初期,袁绍兵势强盛,曹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于禁自请为先锋,主动承担起抵御袁绍的重任。
曹操壮其志,遂拨步卒两千,令其镇守延津以拒袁军,曹操自引主力回守官渡。
当时,袁绍的军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而于禁所部兵力相对薄弱。
但于禁毫不畏惧,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延津构筑起坚固的防线。
袁绍多次派兵攻打延津,都被于禁击退。
这时,刘备占据徐州反叛,曹操不得不东征刘备,袁绍趁机攻于禁。
于禁据城死守,面对袁绍大军的猛烈攻击,他沉着冷静,指挥士兵顽强抵抗。
袁绍久攻不克,只能望城兴叹。
后于禁又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奇袭袁绍别部,自延津沿黄河西南而下,横扫汲县、获嘉二地,焚毁袁军屯粮壁垒三十余处,斩俘数千,招降袁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这次奇袭行动极大地削弱了袁绍的实力,打乱了袁绍的作战部署。
再后来,曹操复遣于禁驻守原武,破袁绍别营于杜氏津,因功擢升裨将军,随军回师官渡。
袁绍命令向曹操的营中射箭,箭雨如蝗,曹军死伤甚众,士卒震恐。
于禁督军死守土山,身先士卒,愈战愈勇。
他不断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在这场决定北方局势的关键战役中,于禁的表现堪称卓越,他的坚守和反击为曹操最终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后,于禁因功升偏将军。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遣刘备北侵到了叶县,曹操命于禁和曹军将领夏侯惇等人驻扎在博望抵御敌人。
双方对峙许久,刘备设下埋伏,火烧营地撤走,夏侯惇等人要去追击。
裨将军巨鹿李典劝阻他,认为敌人无故撤退,恐怕会有埋伏,路上草木幽深,不可去追。
夏侯惇不听李典的意见,和于禁一起去追击敌人,让李典留守。
于禁虽然对李典的判断也有所疑虑,但作为下属,他还是选择听从夏侯惇的命令。
在追击过程中,于禁时刻保持警惕,小心谨慎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然而,当他们深入追击后,还是中了刘备的埋伏。
刘备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将夏侯惇和于禁的军队团团围住。
一时间,曹军陷入了绝境,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于禁临危不惧,他迅速组织士兵进行抵抗,试图突出重围。
但由于敌人兵力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曹军伤亡惨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