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这些神来之笔,将洛神的美丽、灵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女性之美的经典语句。
关于《洛神赋》的创作初衷,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曹植为嫂子甄宓所作。
甄宓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攻破邺城后,曹丕见其美貌,纳为己妻。
传说曹植对甄宓心生爱慕,而甄宓也欣赏曹植的才华。
曹丕称帝后,甄宓失宠,最终被赐死。
曹植在经过洛水时,想起甄宓,便写下了这篇赋。
但此说法始于唐代,并无确凿证据。从历史背景和曹植的经历来看,《洛神赋》更像是他在政治失意后,对理想和美好的一种寄托与追求。
赋中洛神的形象,象征着曹植心中美好的理想和无法实现的抱负。
他与洛神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也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无奈和痛苦的心境。
此赋对后世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顾恺之根据《洛神赋》的内容创作了《洛神赋图》,这幅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展现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恋的场景,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元代赵孟頫的楷书《洛神赋》,字体工整秀丽,笔力遒劲,将《洛神赋》的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完美结合,也备受后人推崇。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植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认为新帝即位,或许会改变对他的态度,给予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于是,他再次上书曹叡,表达自己愿意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在《求通亲亲表》中,他写道:“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弘,莫过于博施;仁风之美,莫大于降爱。故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崇唐虞之德,弘成康之化,简良才,举贤善,亲亲显用,博纳至言。”言辞恳切,希望曹叡能够重视亲情,给予他和其他宗室子弟更多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曹植的希望再次落空。
曹叡对他依然严加防范和限制,继承了其父曹丕对宗室的猜忌政策。
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曹植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他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因为曹叡的继位而得到改善,反而更加艰难。
他的府邸破旧不堪,身边的侍从也所剩无几,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需要向朝廷申请。
尽管生活困苦,精神压抑,但曹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后期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之情。
《赠白马王彪》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在忧郁中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